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序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特殊环境侵权救济国家补偿制度的缘起 | 第13-25页 |
一、特殊环境侵权的概念 | 第13-14页 |
二、特殊环境侵权的表现形式 | 第14-18页 |
(一) 责任人无力承担侵权责任的环境侵权 | 第14-15页 |
(二) 责任人不明的环境侵权 | 第15-16页 |
(三) 责任人消亡的环境侵权 | 第16页 |
(四) 责任人不当免责的环境侵权 | 第16-18页 |
1. 不可抗力免责条件的论理分析 | 第17页 |
2. 第三人过错免责条件的论理分析 | 第17-18页 |
三、特殊环境侵权的特征 | 第18-20页 |
(一) 公平缺失 | 第18-19页 |
(二) 责任缺失 | 第19页 |
(三) 主体缺失 | 第19页 |
(四) 法律缺失 | 第19-20页 |
四、现行法律制度在救济特殊环境侵权受害人方面的不足 | 第20-24页 |
(一) 民事法律制度在救济特殊环境侵权受害人方面的不足 | 第20-21页 |
(二) 行政法律制度在救济特殊环境侵权受害人方面的不足 | 第21-23页 |
(三) 刑事法律制度在救济特殊环境侵权受害人方面的不足 | 第23-24页 |
五、特殊环境侵权救济国家补偿制度的含义与性质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构建特殊环境侵权救济国家补偿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 第25-37页 |
一、构建特殊环境侵权救济国家补偿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25-30页 |
(一) 宪政法理基础 | 第25-26页 |
(二) 经济社会基础 | 第26-27页 |
(三) 国家伦理基础 | 第27-30页 |
二、构建特殊环境侵权救济国家补偿制度的效益分析 | 第30-33页 |
(一) 利于及时救济受害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维护社会正义 | 第30-31页 |
(二) 利于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 第31页 |
(三) 利于弥补现行立法之不足,促进我国法制体系的完善 | 第31-32页 |
(四) 利于吏治廉洁,促进环境行政法治化 | 第32-33页 |
三、西方国家行政补偿制度的运用状况简介 | 第33-37页 |
第三章 特殊环境侵权救济国家补偿制度的具体构建 | 第37-44页 |
一、国家补偿基金的来源及管理 | 第37-38页 |
二、国家补偿制度的管理体制 | 第38-41页 |
(一) 环境污染税的征收 | 第39页 |
(二) 国家补偿基金的管理与支付 | 第39页 |
(三) 特殊环境侵权损害之鉴定 | 第39-40页 |
(四) 特殊环境侵权损害鉴定之协管 | 第40页 |
(五) 特殊环境侵权损害鉴定的审批与备案 | 第40页 |
(六) 国家补偿制度运行的监督及保障 | 第40-41页 |
三、国家补偿制度的运行程序 | 第41-43页 |
(一) 地域管辖范围 | 第41页 |
(二) 受案范围 | 第41页 |
(三) 救助条件 | 第41页 |
(四) 救助金额 | 第41-42页 |
(五) 救助程序 | 第42-43页 |
1. 申请救助 | 第42页 |
2. 审查申请 | 第42页 |
3. 专家鉴定 | 第42-43页 |
4. 救助基金的支付 | 第43页 |
四、违反国家补偿制度的相关法律责任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