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中文摘要第1-4页
英文摘要第4-7页
引言第7-8页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形成第8-18页
 1.1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形成的酝酿阶段第8-10页
  1.1.1 认识到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作用第8页
  1.1.2 从现实社会中寻找社会发展的动力第8-9页
  1.1.3 揭示了物质生产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第9-10页
 1.2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创立阶段第10-13页
  1.2.1 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口的生产决定社会状况第10-11页
  1.2.2 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第11-12页
  1.2.3 阐明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第12-13页
 1.3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完善阶段第13-18页
  1.3.1 提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第13-14页
  1.3.2 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进行经典性概括第14页
  1.3.3 提出了著名的“合力论”第14-18页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第18-36页
 2.1 列宁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第18-21页
  2.1.1 提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第18-19页
  2.1.2 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矛盾”第19页
  2.1.3 强调用改良的方式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非对抗性矛盾”第19-20页
  2.1.4 重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20-21页
 2.2 毛泽东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第21-25页
  2.2.1 关于生产力理论的初步构想第21-22页
  2.2.2 精辟的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第22-24页
  2.2.3 提出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第24-25页
 2.3 邓小平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第25-31页
  2.3.1 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突破创新第25-28页
  2.3.2 提出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途径第28-30页
  2.3.3 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第30-31页
 2.4 江泽民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第31-36页
  2.4.1 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31-33页
  2.4.2 强调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第33-34页
  2.4.3 指出人民群众的实践和创造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竭力量第34-36页
结论第36-37页
参考文献第37-39页
致谢第39-40页
攻读硕十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40-41页
作者简历第41页

论文共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贾谊《新书》研究
下一篇:论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法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