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前言 | 第8-9页 |
一、人性论 | 第9-18页 |
(一) 人的起源与存在 | 第9-12页 |
1.“天生蒸民” | 第9-10页 |
2.上帝造人 | 第10-12页 |
(二) 人性何为 | 第12-16页 |
1.人性善 | 第12-14页 |
2.人性罪 | 第14-16页 |
(三) 思孟儒学与基督宗教人性论的比较 | 第16-18页 |
二、天人关系(神人关系)论 | 第18-29页 |
(一) 人与其对应物的关系 | 第18-22页 |
1.天人合一 | 第18-21页 |
2.造物者和被造物 | 第21-22页 |
(二) 人的地位 | 第22-27页 |
1.人道即天道 | 第22-24页 |
2.“上帝在天上,人永远在地上” | 第24-27页 |
(三) 思孟儒学与基督宗教天人关系(神人关系)论的比较 | 第27-29页 |
三、人的终极命运 | 第29-35页 |
(一) 成圣 | 第29-31页 |
(二) 称义 | 第31-33页 |
(三) 思孟儒学与基督宗教人的终极命运论的比较 | 第33-35页 |
四、结论和启示 | 第35-45页 |
(一) 儒学和基督宗教对各自所代表的文化传统的影响 | 第35-36页 |
(二) 儒学和基督宗教对各自所处伦理道德传统的影响 | 第36-42页 |
1.儒学“人论”之于中国传统道德实践 | 第36-39页 |
2.基督宗教“人论”之于西方基督宗教世界传统道德实践 | 第39-41页 |
3.中西道德实践之差异 | 第41-42页 |
(三) 结语 | 第42-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