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 第1-19页 |
1.1 论文课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 第11-16页 |
1.2.1 神经网络的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2.2 CDMA测试和分析系统的现状 | 第12-13页 |
1.2.3 故障诊断模式分析 | 第13-15页 |
1.2.4 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3.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6-17页 |
1.3.2 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 第17页 |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7-19页 |
2 CDMA移动通信系统简介 | 第19-29页 |
2.1 CDMA通信系统的发展 | 第19页 |
2.2 CDMA系统的主要技术特点 | 第19-21页 |
2.2.1 大容量 | 第19-20页 |
2.2.2 软容量 | 第20页 |
2.2.3 软切换 | 第20页 |
2.2.4 采用多种分集技术 | 第20-21页 |
2.3 CDMA系统的呼叫处理 | 第21页 |
2.4 CDMA的切换 | 第21-25页 |
2.4.1 切换过程 | 第21-22页 |
2.4.2 切换的类型 | 第22页 |
2.4.3 控制导频强度切换测量消息的参数 | 第22-23页 |
2.4.4 切换导频集的维护 | 第23-24页 |
2.4.5 切换参数的设置 | 第24-25页 |
2.4.6 软切换过程中的呼叫处理 | 第25页 |
2.4.7 移动台的搜索窗口 | 第25页 |
2.5 CDMA网络的网络优化 | 第25-28页 |
2.5.1 CDMA网络的性能指标 | 第25-26页 |
2.5.2 CDMA网络优化的分析流程 | 第26-27页 |
2.5.3 CDMA网络优化的主要内容 | 第27-28页 |
2.5.4 网络优化系统参数 | 第28页 |
2.5.5 网络优化的长期性 | 第28页 |
2.6 本章小节 | 第28-29页 |
3 故障诊断方法的比较与论证 | 第29-46页 |
3.1 模糊逻辑故障诊断方法的研究 | 第29-36页 |
3.1.1 模糊规则库 | 第30-31页 |
3.1.2 模糊推理机 | 第31-33页 |
3.1.3 模糊化和反模糊化 | 第33-35页 |
3.1.4 采用模糊逻辑进行故障诊断的优缺点 | 第35-36页 |
3.2 神经网络故障诊断方法的研究 | 第36-41页 |
3.2.1 神经元模型 | 第36-38页 |
3.2.2 神经网络模型 | 第38-41页 |
3.2.3 采用神经网络进行故障诊断的优缺点 | 第41页 |
3.3 模糊神经网络故障诊断的研究及方法的确定 | 第41-44页 |
3.3.1 模糊神经网络模型 | 第41-43页 |
3.3.2 模糊神经网络的剪裁 | 第43页 |
3.3.3 CDMA网络测试与分析系统故障诊断方法的确定 | 第43-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4 模糊神经网络CDMA故障诊断模型的建立 | 第46-65页 |
4.1 CDMA网络的故障分类 | 第46-53页 |
4.1.1 CDMA网络特性的研究 | 第46-47页 |
4.1.2 CDMA网络的故障分类 | 第47-53页 |
4.2 模糊神经网络故障诊断模型的建立 | 第53-64页 |
4.2.1 模糊神经网络故障诊断系统的诊断原则 | 第53页 |
4.2.2 信号选择及信号预处理 | 第53-54页 |
4.2.3 知识的获取与学习样本组织 | 第54-56页 |
4.2.4 模糊神经网络模型的构造 | 第56-58页 |
4.2.5 模型的建立及仿真 | 第58-6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5 测试和分析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 第65-81页 |
5.1 硬件系统设计方案 | 第65-69页 |
5.1.1 硬件结构概述 | 第65-66页 |
5.1.2 硬件系统的具体结构 | 第66-67页 |
5.1.3 各部分的硬件性能 | 第67-69页 |
5.1.4 几种硬件结构的配置比较 | 第69页 |
5.2 软件系统设计方案 | 第69-78页 |
5.2.1 软件系统结构设计 | 第70页 |
5.2.2 GPS数据采集子系统 | 第70-71页 |
5.2.3 网络参数采集子系统 | 第71-74页 |
5.2.4 网络环境GIS子系统 | 第74-77页 |
5.2.5 专家知识库子系统 | 第77-78页 |
5.2.6 人机交互子系统 | 第78页 |
5.2.7 测试和分析处理系统 | 第78页 |
5.3 系统的应用 | 第78-8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6 结束语 | 第81-83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81-82页 |
6.2 今后研究的展望 | 第82-83页 |
附录 | 第83-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项目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