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

知识与道德--对程朱、陆王、船山格物致知思想的考察

中文提要第1-10页
英文提要第10-14页
导论 知识与道德第14-28页
第一章 为学之源——《四书》第28-48页
 第一节 《论语》——仁智合一原则的确立第28-35页
  一 为学目的——为己与成人第28-29页
  二 为学对象——人的世界第29-31页
  三 为学原则——德性优先与自觉自愿第31-33页
  四 为学过程——下学上达与一以贯之第33-35页
 第二节 《大学》——儒家工夫的突显第35-37页
  一 为学即为道第35页
  二 “明”与工夫次第第35-37页
 第三节 《中庸》——儒家德性根据的阐扬第37-40页
  一 天命之谓性第37-39页
  二 明诚与凝道第39-40页
 第四节 《孟子》——儒家道德主体的发现第40-48页
  一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也第40-42页
  二 心之所同然第42-43页
  三 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第43-48页
第二章 批判与诠释——《大学》工夫的阐扬第48-72页
 第一节 道统之辨中的《大学》第48-50页
  一 定名与虚位第48-49页
  二 《大学》·道统·治心第49-50页
 第二节 批判佛道与格物致知的诠释第50-64页
  一 批判佛道与发现《大学》第50-52页
  二 诠释与理解第52-64页
 第三节 闻见之知与德性所知第64-72页
第三章 为学工夫的知识向度第72-95页
 第一节 格物穷理工夫系统化第72-85页
  一 格物穷理何以可能第72-74页
  二 格物穷理之目的第74-77页
  三 格物穷理的原则与方法第77-84页
  四 为道先为学第84-85页
 第二节 科学视阈中的康德与朱熹第85-95页
  一 不同知识范式下的哲学家第85-87页
  二 共同的道德形上学追求第87-88页
  三 分与合模式下道德形上学建构第88-90页
  四 对中西哲学科学发展的影响第90-95页
第四章 为学目标与工夫的醇化第95-115页
 第一节 易简工夫终究大第95-102页
  一 所平者何心第95-97页
  二 圣人之智与智之贼第97-98页
  三 格物者,格此者也第98-99页
  四 格物是减担第99-102页
 第二节 格草木如何诚得自家意第102-115页
  一 圣人如何做得第102-104页
  二 意之所在便是物——对象物的消解第104-106页
  三 致吾心之良知第106-109页
  四 德性良知与闻见之知第109-115页
第五章 为学工夫的反思与转换第115-142页
 第一节 广心(广益)之术的格物致知第115-130页
  一 以圣功正蒙学第115-116页
  二 理一分殊与工夫次第第116-118页
  三 正心与正志第118-119页
  四 两种知识的分别第119-124页
  五 格物致知的实践取向第124-127页
  六 闻见之知与心喻、自喻第127-130页
 第二节 形上意义到形下意义的转换第130-142页
  一 “格物致知”与“习行”第130-132页
  二 格物致知的实证化取向第132-134页
  三 格物致知的“科学”意义第134-142页
结束语:科学与道德视野下的格物致知诠释述评第142-150页
主要参考书目第150-153页
后记第153页

论文共1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试论林权与林权争议纠纷的调处
下一篇:无水胶印油墨印刷适性机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