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 第1-24页 |
一、法律文化与法律学说 | 第14-15页 |
二、马克思主义法学研究的现状 | 第15-17页 |
三、马克思主义司法公正学说的研究意义、思路及方法 | 第17-19页 |
四、马克思主义司法公正学说的主要内容 | 第19-24页 |
第一章 司法公正的价值诉求 | 第24-58页 |
第一节 司法的属性与功能 | 第24-36页 |
一、司法的阶级性 | 第24-26页 |
二、司法的社会性 | 第26-30页 |
三、法治社会中司法的功能 | 第30-36页 |
第二节 司法公正的基本内涵 | 第36-44页 |
一、公正是人们之间的正当关系 | 第36-38页 |
二、公正的基本内容是平等 | 第38-39页 |
三、司法的实质公正与形式公正 | 第39-44页 |
第三节 司法公正的价值维度 | 第44-58页 |
一、司法的人民参与 | 第44-47页 |
二、司法的平等诉求 | 第47-51页 |
三、司法的人道精神 | 第51-54页 |
四、司法的教育意义 | 第54-58页 |
第二章 司法公正的实体标准 | 第58-99页 |
第一节 案件事实的查明 | 第58-67页 |
一、案件事实的意义 | 第58-60页 |
二、案件事实的性质 | 第60-65页 |
三、案件事实的确定途径 | 第65-67页 |
第二节 实体法律的适用 | 第67-92页 |
一、依法审判下“法”的性质 | 第67-75页 |
二、依法审判中“法”的范围 | 第75-85页 |
三、依法审判的具体运作 | 第85-92页 |
第三节 公众惩罚 | 第92-99页 |
一、公众惩罚的概念 | 第92-95页 |
二、公众惩罚与法律适用原则 | 第95-99页 |
第三章 司法公正的程序之维 | 第99-132页 |
第一节 “善待程序” | 第99-112页 |
一、程序与实体的关系 | 第99-101页 |
二、程序公正是宪政的基本要素 | 第101-103页 |
三、程序公正是限制行为恣意的基石 | 第103-106页 |
四、程序公正有利于实体公正的实现 | 第106-112页 |
第二节 程序主体性 | 第112-119页 |
一、法的主体性原理与程序主体性 | 第112-114页 |
二、程序主体性在专制制度下的扭曲 | 第114-115页 |
三、程序主体性原理的重塑 | 第115-119页 |
第三节 司法平等 | 第119-125页 |
一、司法平等的基本涵义 | 第119-120页 |
二、诉讼权利的平等保护 | 第120-123页 |
三、诉讼条件的平等保障 | 第123-125页 |
第四节 执法严明 | 第125-132页 |
一、执法严明的概念与表现 | 第125-128页 |
二、执法严明的法律标准 | 第128-129页 |
三、执法严明与司法自由裁量权 | 第129-132页 |
第四章 司法公正的制度构造(一)——司法独立 | 第132-162页 |
第一节 司法独立的缘起 | 第133-136页 |
一、司法独立源于“人类对自身的恐惧” | 第133-134页 |
二、自由的维护与司法独立体制的构造 | 第134-135页 |
三、司法独立是自由政体的标志 | 第135-136页 |
第二节 司法独立的依据 | 第136-140页 |
一、司法是“国民的直接所有物” | 第136-138页 |
二、司法权与行政权、立法权的差异 | 第138-139页 |
三、司法“国民的直接所有物”的法律属性 | 第139-140页 |
第三节 司法独立的基础 | 第140-147页 |
一、司法独立与“自由国家”的一般联系 | 第140-142页 |
二、人民主权:司法独立的理论证成 | 第142-144页 |
三、阶级分权向职能分权的过渡:司法独立的政治前提 | 第144-145页 |
四、权力界限的明晰:司法独立的制度基础 | 第145-147页 |
第四节 司法独立的内容 | 第147-155页 |
一、法院独立 | 第147-150页 |
二、陪审法庭独立 | 第150-153页 |
三、法官独立 | 第153-155页 |
第五节 司法独立的价值 | 第155-162页 |
一、审判自由的法律意蕴 | 第155-158页 |
二、司法独立与审判自由的关系 | 第158-160页 |
三、审判自由的正确理解 | 第160-162页 |
第五章 司法公正的制度构造(二)——司法权的合理配置 | 第162-187页 |
第一节 司法公正与司法权专属 | 第162-172页 |
一、司法权专属的内容 | 第162-166页 |
二、反对设立特别法庭 | 第166-168页 |
三、专业法庭的设置问题 | 第168-172页 |
第二节 司法公正与法院制度 | 第172-187页 |
一、法院的标准 | 第172-175页 |
二、法院的性质 | 第175-182页 |
三、法院的功能 | 第182-187页 |
第六章 司法公正的制度构造(三)——法官制度 | 第187-219页 |
第一节 法官的性质 | 第187-200页 |
一、法官的定义 | 第187-190页 |
二、法官的起源 | 第190-193页 |
三、法官的角色 | 第193-200页 |
第二节 法官的产生 | 第200-211页 |
一、法官的任职资格 | 第200-204页 |
二、法官的任职形式 | 第204-207页 |
三、法官的任职期限 | 第207-211页 |
第三节 法官的职责 | 第211-219页 |
一、服从法律 | 第211-213页 |
二、发展法律 | 第213-216页 |
三、维护自由 | 第216-219页 |
第七章 司法公正的民主保障 | 第219-256页 |
第一节 司法民主与司法公正的关系 | 第219-228页 |
一、民主与民主制 | 第219-221页 |
二、司法民主的涵义 | 第221-224页 |
三、司法民主在实现司法公正中的作用 | 第224-227页 |
四、马克思主义有关司法民主的基本设想 | 第227-228页 |
第二节 公开审判 | 第228-235页 |
一、公开审判的概念 | 第228-231页 |
二、公开审判的内容 | 第231-232页 |
三、公开审判的意义 | 第232-235页 |
第三节 陪审制度 | 第235-251页 |
一、陪审制度的概念及性质 | 第235-239页 |
二、陪审制度的沿革 | 第239-243页 |
三、陪审制度的意义 | 第243-250页 |
四、陪审员的遴选 | 第250-251页 |
第四节 对司法的社会监督 | 第251-256页 |
一、人民群众的监督 | 第251-254页 |
二、社会舆论的监督 | 第254-256页 |
结语 | 第256-261页 |
参考文献 | 第261-270页 |
后记 | 第270-272页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272页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2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