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弁言 | 第1-14页 |
一、戴震诗经学作品考述 | 第7-10页 |
二、研究现状与本文关怀 | 第10-14页 |
(一)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二) 本文关怀 | 第11-14页 |
第二章、戴震治诗学术背景 | 第14-23页 |
一、考据之学蓬勃兴起 | 第14-18页 |
二、诗经宋学日趋式微 | 第18-23页 |
第三章、戴震治诗方法探讨 | 第23-46页 |
一、考证名物字义 | 第23-35页 |
(一) 以经考字、以字考经 | 第23-25页 |
(二) 利用精湛的小学求证 | 第25-28页 |
(三) 归纳法与演绎法的运用 | 第28-29页 |
(四) 对古器铭的重视 | 第29-30页 |
(五) 揭示凿空之弊 | 第30-32页 |
(六) 余论 | 第32-35页 |
二、探讨诗之意 | 第35-46页 |
(一) 有关戴震诗之意说边缘性问题的考证 | 第36-38页 |
(二) 戴震诗之意说宗旨 | 第38-40页 |
(三) 戴震诗之意说方法 | 第40-42页 |
(四) 戴震诗之意说与《孔子诗论》比较 | 第42-44页 |
(五) 戴震诗之意说评价 | 第44-46页 |
第四章、戴震治诗作品研究 | 第46-58页 |
一、《毛诗补传》与《毛郑诗考正》比较 | 第46-50页 |
(一) 《毛诗目录》与订后《郑氏诗谱》 | 第46-47页 |
(二) 训诂 | 第47-48页 |
(三) 校勘 | 第48-49页 |
(四) 余论 | 第49-50页 |
二、《毛诗补传》与《杲溪诗经补注》比较 | 第50-58页 |
(一) 《周南》篇 | 第50-53页 |
(二) 《召南》篇 | 第53-57页 |
(三) 结语 | 第57-58页 |
第五章、戴震对汉、宋诗经学的继承与批判 | 第58-93页 |
一、汉、宋诗经学之分歧 | 第58-63页 |
(一) 以道制势与以道制欲 | 第58-60页 |
(二) 遵《序》与废《序》 | 第60-61页 |
(三) 对赋、比、兴问题的认识 | 第61-63页 |
二、戴震对汉、宋诗经学的继承与批判 | 第63-75页 |
(一) 对汉代诗经学的继承 | 第63-65页 |
(二) 对宋代诗经学的继承 | 第65-70页 |
(三) 在《毛诗序》问题上对汉、宋诗经学之审慎 | 第70-73页 |
(四) 在《诗经》理论问题上对汉、宋诗经学的继承与批判 | 第73-75页 |
三、个案研究 | 第75-93页 |
(一) 对郑玄的继承与批判 | 第75-80页 |
(二) 对朱熹的继承与批判 | 第80-93页 |
第六章、戴震与惠栋治诗比较——兼论皖、吴学派治学中的求是与信古 | 第93-102页 |
一、对吴、皖学派分帜问题的梳理 | 第93-95页 |
二、戴震与惠栋治诗之同 | 第95-97页 |
三、戴震与惠栋治诗之异 | 第97-100页 |
四、余论 | 第100-102页 |
第七章、结语 | 第102-113页 |
一、结论 | 第102-103页 |
二、余论 | 第103-113页 |
(一) 对汪梧凤的影响 | 第103-107页 |
(二) 对弟子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三) 对清代治诗三大家的影响 | 第108-110页 |
(四) 对今人的影响 | 第110-113页 |
附录 | 第113-119页 |
一、主要征引与参考文献 | 第113-119页 |
二、后记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