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与痛风预防的文献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文献综述 | 第7-15页 |
综述一痛风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进展 | 第7-11页 |
1 痛风发病与中医体质的关系 | 第7-8页 |
2 痛风证型与体质类型的关系 | 第8-9页 |
·痛风的辨证分型 | 第8-9页 |
·痛风证型与体质类型的关系 | 第9页 |
3 小结 | 第9-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页 |
综述二痛风的预防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1 预防痛风的首次发作 | 第11-12页 |
2 预防痛风的反复发作及并发症 | 第12页 |
3 小结 | 第12-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5页 |
前言 | 第15-16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6-27页 |
1 “痛风”概念的源流与发展 | 第16-19页 |
·源于《内经》 | 第16-17页 |
·汉至唐宋由证逐渐演变为病名 | 第17-18页 |
·“痛风”病名成熟于元明清 | 第18页 |
·小结 | 第18-19页 |
2 中医关于“痛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9-23页 |
·古代医家对于“痛风”病因病机的论述 | 第19-21页 |
·《内经》风寒湿学说 | 第19-20页 |
·张仲景偏重肝肾阴虚学说 | 第20页 |
·巢元方提出热毒说 | 第20-21页 |
·朱丹溪提出的污浊凝涩说 | 第21页 |
·现代医家对于“痛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1-23页 |
·先天禀赋不足 | 第22页 |
·脾肾亏虚,湿浊内盛 | 第22页 |
·素体阳盛,脏腑蕴毒 | 第22页 |
·饮食所伤 | 第22-23页 |
3 古代医家防治痛风的理论与实践 | 第23-24页 |
4 中医体质与痛风 | 第24-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27页 |
第二部分 理论探讨 | 第27-39页 |
理论探讨一调理体质预防痛风可行性分析 | 第27-32页 |
1 调理体质预防痛风的思想 | 第27-28页 |
·改善体质,减少痛风的发病 | 第27-28页 |
·调理体质,防止痛风的传变及发展 | 第28页 |
2 调理体质与痛风的预防 | 第28-30页 |
·预防痛风的首次发病 | 第28-29页 |
·预防痛风的反复发作 | 第29页 |
·预防痛风并发症 | 第29-30页 |
·预防痛风发展为痛风性关节炎 | 第30页 |
3 小结 | 第30-32页 |
理论探讨二辨识体质预防痛风 | 第32-39页 |
1 痛风证型与体质类型的关系探讨 | 第32-35页 |
·痛风的辨证分型 | 第32页 |
·中医体质类型 | 第32-34页 |
·痛风常见体质类型与证型的关系 | 第34-35页 |
·痰湿体质 | 第34页 |
·湿热体质 | 第34-35页 |
·瘀血体质 | 第35页 |
2 辨识体质预防痛风举例 | 第35-38页 |
·未发痛风的调理体质预防 | 第35-37页 |
·痰湿体质 | 第35-36页 |
·湿热体质 | 第36页 |
·瘀血体质 | 第36页 |
·特禀体质 | 第36-37页 |
·其他体质 | 第37页 |
·已发痛风的调理体质预防 | 第37-38页 |
·痰湿体质 | 第37页 |
·湿热体质 | 第37-38页 |
·瘀血体质 | 第38页 |
3 小结 | 第38-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个人简历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