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图像建模与绘制方法的图像浮雕设计与实现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6页 |
1.1 引言 | 第7-10页 |
1.2 相关的研究 | 第10-15页 |
1.2.1 基于图像的建模 | 第10-12页 |
1.2.2 基于图像的绘制 | 第12-14页 |
1.2.3 浮雕设计与加工系统 | 第14-15页 |
1.3 论文的组织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相关背景及技术简介 | 第16-31页 |
2.1 摄影测量技术 | 第16-17页 |
2.1.1 摄影测量基本原理 | 第16页 |
2.1.2 摄影测量的方法及其应用 | 第16-17页 |
2.2 三元量测技术概述 | 第17-24页 |
2.2.1 非接触3D扫描量测原理 | 第18-24页 |
2.3 透视方法概述 | 第24-25页 |
2.3.1 透视原理 | 第24页 |
2.3.2 透视方法 | 第24-25页 |
2.4 立体视觉 | 第25-26页 |
2.4.1 立体视觉原理 | 第25页 |
2.4.2 立体视觉重建方法 | 第25-26页 |
2.5 图像匹配极线约束概念和一些性质 | 第26-27页 |
2.6 其他相关技术与背景 | 第27-30页 |
2.6.1 数控编程技术 | 第27页 |
2.6.2 浮雕的概念和特征 | 第27-29页 |
2.6.3 系统体系结构 | 第29-30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图像的深度恢复 | 第31-43页 |
3.1 图像深度恢复的必要性 | 第31页 |
3.2 目前各种深度恢复的算法的利弊 | 第31-32页 |
3.3 图像深度的恢复 | 第32-42页 |
3.3.1 摄相机模型分析 | 第33-36页 |
3.3.2 摄相机标定步骤 | 第36-37页 |
3.3.3 基于两幅图像的摄相机标定 | 第37-41页 |
3.3.4 从图像提取深度信息 | 第41-42页 |
3.4 本章小节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图像深度的编辑 | 第43-55页 |
4.1 图像深度编辑的目的 | 第43页 |
4.2 系统概要 | 第43-44页 |
4.3 深度的绘制 | 第44-49页 |
4.3.1 图像背景与前景的分离 | 第44-46页 |
4.3.2 深度的绘画 | 第46-47页 |
4.3.3 地平面和参考深度 | 第47-48页 |
4.3.4 特殊形体的特殊操作 | 第48-49页 |
4.4 洞或裂痕的修补 | 第49-54页 |
4.4.1 无失真的参数化 | 第49-51页 |
4.4.2 纹理亮度筛选工具 | 第51-54页 |
4.5 深度图像合成 | 第5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图像的重新绘制 | 第55-60页 |
5.1 图像绘制的目的及意义 | 第55页 |
5.2 已有的基于图像深度的绘制的方法的利弊 | 第55-59页 |
5.2.1 逆投影变换 | 第56-57页 |
5.2.2 重新投影到视点平面 | 第57-58页 |
5.2.3 纹理映射 | 第58-59页 |
5.2.4 遮挡问题 | 第5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图像浮雕的物理再现 | 第60-69页 |
6.1 数控编程 | 第60-62页 |
6.1.1 NC刀轨生成方法 | 第60-61页 |
6.1.2 现役CAM的构成及主要功能 | 第61页 |
6.1.3 现役CAM系统刀轨生成方法的主要问题 | 第61-62页 |
6.2 基于深度图像的浮雕加工路径生成 | 第62-66页 |
6.2.1 浮雕输出的粗加工路径 | 第64-65页 |
6.2.2 细加工 | 第65-66页 |
6.3 数控仿真 | 第66-6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9-71页 |
7.1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 | 第69-70页 |
7.2 对未来的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