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第1-7页 |
| 一、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剖析 | 第7-12页 |
| (一) 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二元经济理论 | 第7-9页 |
| (二) 托达罗模型 | 第9-10页 |
| (三) 相对经济地位变化理论模式 | 第10-11页 |
| (四) 推.拉.压理论模式 | 第11-12页 |
| 二、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必然性 | 第12-19页 |
| (一)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 第12-15页 |
| (二)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趋势 | 第15-19页 |
| 三、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动力机制与条件分析 | 第19-28页 |
| (一) 我国城乡差别形成的历史政策分析 | 第19-22页 |
| (二) 地域差异及形成的制度原因 | 第22-23页 |
| (三) 我国劳动力转移政策存在的问题 | 第23-25页 |
| (四) 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必备条件 | 第25-28页 |
| 四、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 第28-34页 |
| (一) 进一步搞好全面制度建设,为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创造宽松的条件 | 第28-31页 |
| (二) 加强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建设 | 第31页 |
| (三) 培育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 第31-32页 |
| (四) 加强劳动力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建设 | 第32-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 后记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