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皮云杉短周期工业用材林定向培育技术的研究
1 前言 | 第1-10页 |
2 红皮云杉研究进展概述 | 第10-12页 |
3 研究地区概况 | 第12-15页 |
·研究地区范围 | 第12页 |
·自然特点 | 第12-15页 |
·地貌 | 第12-13页 |
·气候 | 第13页 |
·土壤 | 第13-14页 |
·植被 | 第14-15页 |
4 红皮云杉人工林产区区划 | 第15-30页 |
·红皮云杉分布现状 | 第15-16页 |
·红皮云杉天然分布 | 第15页 |
·红皮云杉人工栽培分布 | 第15-16页 |
·产区区划研究综述 | 第1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6-17页 |
·资料的来源和整理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产区区划的理论 | 第17-19页 |
·区划的原则 | 第17-18页 |
·区划的分级 | 第18页 |
·红皮云杉区划体系的依据 | 第18-19页 |
·生长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 | 第19-21页 |
·原理和方法 | 第19-20页 |
·计算步骤和结果 | 第20-21页 |
·林分生产力模型 | 第21-22页 |
·模型的建立与调整 | 第21页 |
·数学模型度检验 | 第21-22页 |
·产区区划 | 第22-30页 |
·产区划分 | 第22-26页 |
·生产力等级树型图 | 第26页 |
·产区水热特征临界指标值 | 第26-29页 |
·产区和亚区差异显著性检验 | 第29-30页 |
5 红皮云杉分布区立地分类与质量评价 | 第30-42页 |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30页 |
·资料来源 | 第30页 |
·研究方法 | 第30页 |
·分类原则与依据 | 第30-32页 |
·分类原则 | 第30页 |
·分类的依据 | 第30-32页 |
·立地分类 | 第32-35页 |
·分布区内地形、地貌与土壤水分、养分关系 | 第32-33页 |
·生长与因子的关系 | 第33-34页 |
·红皮云杉立地类型划分 | 第34-35页 |
·立地质量评价 | 第35-42页 |
·立地质量评价的方法 | 第35-36页 |
·立地类型生长分析 | 第36-38页 |
·立地质量评价 | 第38-42页 |
6 红皮云杉人工林林分密度定量管理 | 第42-62页 |
·资料来源与方法 | 第42页 |
·资料来源 | 第42页 |
·研究方法 | 第42页 |
·林分密度与其它因子的关系 | 第42-44页 |
·林分密度与生长量 | 第42-43页 |
·林分密度与干形 | 第43-44页 |
·林分密度与自然稀疏 | 第44页 |
·林分密度效应模型 | 第44-45页 |
·合理经营密度 | 第45-46页 |
·最优林分密度模型 | 第46-53页 |
·控制变量和状态变量 | 第48页 |
·状态方程、边界条件和目标函数 | 第48-49页 |
·林分最优密度模型的导出 | 第49-53页 |
·抚育间伐 | 第53-62页 |
·理论推导 | 第53-54页 |
·定量间伐 | 第54-57页 |
·抚育间伐的确定 | 第57-62页 |
7 结论与讨论 | 第62-65页 |
·产区区划 | 第62-63页 |
·立地分类与评价 | 第63页 |
·生长模型 | 第63-64页 |
·密度定量管理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