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海洋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黄、东海沉降颗粒物的垂直通量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7页
目录第7-11页
前言第11-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22页
 1 研究历史第13-14页
 2 颗粒物的主要来源及垂直转移过程第14页
 3 颗粒物沉降动力学研究第14-16页
   ·物理过程第15页
   ·生物过程第15-16页
 4 颗粒物沉降速率的研究第16页
 5 再悬浮的研究第16-18页
   ·再悬浮产生原因第17-18页
     ·风暴作用第17页
     ·潮流作用第17页
     ·生物扰动第17-18页
 6 沉积物捕获器第18-21页
   ·理论分析第18-19页
   ·设计的基本要求第19-20页
   ·目前世界上常用的几种捕获器第20-21页
     ·圆柱型捕获器第20页
     ·梅花型捕获器第20页
     ·圆柱型与漏斗形的组合第20页
     ·漏斗形捕获器第20-21页
 7 国内研究现状第21-22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2-33页
 1 沉积物捕获器第22-23页
 2 前期准备第23页
 3 仪器与试剂第23-24页
 4 采样地点第24-25页
 5 样品收集与保存第25-26页
 6 样品处理第26页
   ·沉降颗粒物第26页
   ·底表沉积物第26页
 7 成分分析第26-29页
   ·电镜及光镜扫描第26-27页
   ·底表沉积物粒度的测定第27页
   ·颗粒有机碳、颗粒有机氮、颗粒碳和颗粒氮的分析第27页
   ·颗粒磷(PP)的分析第27-29页
     ·试剂配制第27-28页
     ·颗粒物和沉积物样品测定第28页
     ·工作曲线第28-29页
 8 样品均匀性实验第29-30页
 9 颗粒物沉降通量的计算第30页
 10 再悬浮比率的计算第30-31页
 11 再悬浮颗粒物来源分析第31-33页
第三章 黄、东海沉降颗粒物的类型及沉降机制第33-38页
 1 样品采集与方法第33页
 2 结果第33-34页
   ·沉降颗粒物类型及特征第33页
   ·颗粒物聚合体的类型第33-34页
 3 讨论第34-38页
   ·颗粒物聚合体的类型及沉降机理第34-36页
   ·颗粒物聚合的控制因素第36页
   ·颗粒物聚合体的消减第36-38页
第四章 黄海夏季水域沉降颗粒物的垂直通量第38-48页
 1 实验第38-39页
   ·研究海域第38页
   ·采样与分析第38-39页
 2 结果第39-44页
   ·沉降颗粒物及底表沉积物中各组分百分含量第39-41页
   ·沉降颗粒物及各组分垂直通量第41-43页
   ·再悬浮比率第43-44页
 3 讨论第44-48页
   ·颗粒物的类型与来源第44-45页
   ·不同水层颗粒物组分的变化第45-46页
   ·沉降通量与流场第46页
   ·再悬浮模型第46-48页
第五章 黄海秋季水域沉降颗粒物的垂直通量第48-57页
 1 实验第48-49页
 2 结果第49-53页
   ·沉降颗粒物类型第49-50页
   ·沉积物粒度参数第50页
   ·颗粒物及底表沉积物中各组分百分含量第50-52页
   ·沉降颗粒物及各组分垂直通量第52-53页
 3 讨论第53-56页
 4 小结第56-57页
第六章 东海秋季水域沉降颗粒物的垂直通量第57-66页
 1 实验第57-59页
 2 结果第59-63页
   ·沉降颗粒物类型第59页
   ·沉降颗粒物及沉积物组分第59-61页
   ·沉降颗粒物垂直通量第61-62页
   ·再悬浮比率第62-63页
 3 讨论第63-65页
   ·沉降颗粒物类型第63页
   ·沉降颗粒物及沉积物组分变化第63-64页
   ·POC净沉降通量第64页
   ·平流与再悬浮第64-65页
 4 小结第65-66页
第七章 主要结论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4页
附录第74-78页
致谢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1,3,4-Oxadiazole桥联有机配体和刚性共轭富烯配体的有机—无机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下一篇:中学化学教学艺术创造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