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证方药证治规律研究
引言 | 第1-17页 |
第一部分 失眠证古今研究概况 | 第17-37页 |
一、 失眠证病名沿革 | 第17-18页 |
二、 失眠证古代研究概况 | 第18-28页 |
(一) 病因 | 第20-22页 |
1 外感六淫 | 第21页 |
2 内伤情志 | 第21页 |
3 饮食不节 | 第21页 |
4 久病体虚 | 第21-22页 |
5 体质因素 | 第22页 |
(二) 病机 | 第22-24页 |
1 阳不入阴 | 第23页 |
2 气血虚弱 | 第23-24页 |
3 脏腑失常 | 第24页 |
(三) 辨证思路 | 第24-26页 |
1 明病因 | 第24-26页 |
2 辨病性 | 第26页 |
(四) 证治方药 | 第26-28页 |
1 治则治法 | 第26-27页 |
2 方药 | 第27-28页 |
三、 失眠证现代研究概况 | 第28-37页 |
(一) 近年来现代医学对失眠证的研究概况 | 第28-31页 |
1 睡眠机制的研究 | 第28-29页 |
2 失眠症的分类和诊断 | 第29页 |
3 失眠症病因的研究 | 第29-30页 |
4 失眠症的心理研究 | 第30页 |
5 失眠症的检查技术和方法 | 第30页 |
6 失眠症的治疗 | 第30-31页 |
(二) 现代中医药关于失眠证的研究概况 | 第31-37页 |
1 辨证论治 | 第31-34页 |
2 中成药治疗 | 第34-35页 |
3 单味药的临床研究 | 第35页 |
4 安眠药的实验研究 | 第35-37页 |
第二部分 证治研究 | 第37-71页 |
一、 课题设计 | 第37-42页 |
(一) 统计学方法在中医文献研究中的作用 | 第37-39页 |
(二) 失眠证证治分析中的设计 | 第39-42页 |
1 研究的目的、方法和统计学依据 | 第39-40页 |
2 研究对象的确定 | 第40-41页 |
3 数据规范化与建立数据库 | 第41-42页 |
二、 方剂分布规律 | 第42页 |
三、 各个历史时期方药证治状况 | 第42-54页 |
(一) 元代以前 | 第42-47页 |
1 频次分析 | 第42-44页 |
2 因子分析 | 第44-45页 |
3 聚类分析 | 第45-47页 |
(二) 明清时期 | 第47-51页 |
1 频次分析 | 第47-48页 |
2 因子分析 | 第48-49页 |
3 聚类分析 | 第49-51页 |
(三) 近现代 | 第51-54页 |
1 频次分析 | 第51-52页 |
2 因子分析 | 第52-53页 |
3 聚类分析 | 第53-54页 |
四、 各个历史时期失眠证的方药证治沿革 | 第54-59页 |
(一) 药频的演变分析 | 第54-58页 |
(二) 聚类方的演变分析 | 第58-59页 |
五、 全部方药的证治规律研究 | 第59-71页 |
(一) 频次分析 | 第59-64页 |
(二) 聚类分析 | 第64-65页 |
(三) 因子分析 | 第65-66页 |
(四) 各类药物之间配伍规律研究 | 第66-71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71-83页 |
一、 失眠证发病假说 | 第71-77页 |
(一) 失眠证的各种致病因素 | 第71-74页 |
1 外感六淫 | 第71-72页 |
2 情志内伤 | 第72页 |
3 饮食起居 | 第72-73页 |
4 年老体弱 | 第73页 |
5 失治误治 | 第73页 |
6 病理产物 | 第73-74页 |
(二) 失眠证与体质的关系 | 第74-76页 |
1 体质是决定失眠证发病和病性的内在因素 | 第74-75页 |
2 易发失眠证的体质类型 | 第75-76页 |
(三) 失眠证病位的确定 | 第76-77页 |
(四) 发病机理假说 | 第77页 |
二、 失眠证辨证论治规律 | 第77-83页 |
(一) 辨证要点 | 第77-79页 |
1 把握主证特点 | 第77页 |
2 明确病因 | 第77-78页 |
3 确定病性 | 第78页 |
4 坚持整体治疗 | 第78页 |
5 合理使用安神药 | 第78-79页 |
(二) 辨证要点及治法方药 | 第79-83页 |
1 阴虚火旺证 | 第79页 |
2 气血不足证 | 第79-80页 |
3 痰湿内盛证 | 第80页 |
4 瘀血内阻证 | 第80-81页 |
5 心火亢盛证 | 第81页 |
6 肝气郁结证 | 第81-83页 |
结语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0页 |
附录 | 第90-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