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 | 第1-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2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运动疲劳模型的建立及其可信度检验 | 第13-1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3页 |
·实验动物及分组 | 第13页 |
·建模方法 | 第13页 |
·对动物模型可信度的检验 | 第13页 |
·实验结果 | 第13-14页 |
·行为学观察 | 第13-14页 |
·体重变化 | 第14页 |
·肌酸激酶血尿素含量变化 | 第14页 |
·分析讨论 | 第14-15页 |
·运动对大鼠肌酸激酶的影响 | 第15页 |
·运动对血尿素的影响 | 第15页 |
·小结 | 第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7页 |
第二章 运动疲劳对大鼠新纹状体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 | 第17-2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7-18页 |
·实验动物及分组 | 第17页 |
·运动疲劳模型的建立 | 第17页 |
·手术与电生理记录 | 第17-18页 |
·数据处理 | 第18页 |
·实验结果 | 第18-21页 |
·新纹状体神经元自发放电的频率 | 第18-19页 |
·新纹状体神经元动作电位的特征 | 第19-21页 |
·新纹状体自发放电神经元分布特征 | 第21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21-22页 |
·运动疲劳对新纹状体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影响 | 第21页 |
·运动疲劳对新纹状体神经元放电形式的影响 | 第21-22页 |
·运动疲劳后高频放电神经元的分布规律 | 第22页 |
·小结 | 第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4页 |
第三章 运动疲劳对海马和纹状体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诱导 | 第24-3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实验动物及分组 | 第24页 |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程序 | 第24-25页 |
·显微镜下计数及数据处理 | 第25页 |
·实验结果 | 第25-29页 |
·海马和纹状体区BDNF的表达 | 第25-27页 |
·海马和纹状体区GFAP的表达 | 第27-29页 |
·分析讨论 | 第29-30页 |
·运动疲劳对海马和纹状体区BDNF表达的影响 | 第29-30页 |
·运动疲劳对海马和纹状体区GFAP表达的影响 | 第30页 |
·小结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2页 |
第四章 运动对小鼠脑、心肌、骨骼肌氧化损伤的研究 | 第32-3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实验动物及分组 | 第32页 |
·动物模型制备 | 第32页 |
·取材 | 第32页 |
·检测指标及方法 | 第32-33页 |
·抗疲劳实验 | 第33页 |
·数据处理 | 第33页 |
·实验结果 | 第33-35页 |
·动物体重变化及训练过程中运动能力的观察 | 第33页 |
·间歇性无氧运动后小鼠体内自由基代谢的变化 | 第33-35页 |
·间歇性无氧运动后小鼠行为能力的变化 | 第35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35-37页 |
·间歇性无氧运动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 第35页 |
·间歇性无氧运动对小鼠体内自由基代谢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第35-36页 |
·间歇性无氧运动对小鼠行为能力的影响 | 第36-37页 |
·结论 | 第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第五章 新纹状体神经元细胞分型的研究进展 | 第39-46页 |
·新纹状体神经元细胞构筑 | 第39-41页 |
·有棘投射神经元 | 第39-40页 |
·有棘投射神经元的分类 | 第39-40页 |
·形态特征及电生理特征 | 第40页 |
·递质类型及微环路 | 第40页 |
·无棘中间神经元 | 第40-41页 |
·胆碱乙酰化酶免疫阳性神经元 | 第41页 |
·小白蛋白阳性神经元 | 第41页 |
·还原型辅酶Ⅱ阳性神经元 | 第41页 |
·投射神经元间的相互作用 | 第41-42页 |
·神经元通过反馈方式抑制或者调节投射神经元的活动 | 第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第六章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研究进展 | 第46-52页 |
·BDNF的基本结构 | 第46页 |
·BDNF的受体及其在脑内的分布 | 第46-47页 |
·BDNF对学习记忆的作用机制 | 第47-48页 |
·BDNF通过前脑胆碱能神经系统对学习记忆发挥作用 | 第47页 |
·BDNF通过调节N-甲基-D-门冬氨酸受体影响学习记忆功能 | 第47-48页 |
·BDNF对神经元保护机制的实现途径 | 第48页 |
·运动与BDNF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总结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