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0页 |
一、 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定位及特点 | 第10-14页 |
(一) 新中国民事再审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 第10-12页 |
(二) 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定位 | 第12页 |
(三) 我国民事再审制度的特点分析 | 第12-14页 |
二、 国外再审制度的比较 | 第14-19页 |
(一) 法国 | 第14-15页 |
(二) 德国 | 第15-16页 |
(三) 日本 | 第16-17页 |
(四) 美国 | 第17页 |
(五) 上述国家再审制度特点 | 第17-19页 |
三、 再审程序的价值功能 | 第19-22页 |
(一) 再审程序可以规范、改变传统的申诉和申请再审观念 | 第19页 |
(二) 再审程序可以切实促进司法公正 | 第19-20页 |
(三) 再审程序真正维护司法权威 | 第20页 |
(四) 再审程序能有力推动司法进步 | 第20-22页 |
四、 对我国民事再审指导思想--“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反思 | 第22-28页 |
(一) 关于实事求是 | 第22-24页 |
1 、忽视了认识的局限性 | 第22-23页 |
2 、违反诉讼的目的性 | 第23页 |
3 、不符合诉讼的时限性 | 第23-24页 |
(二) 关于有错必纠 | 第24-25页 |
1 、“有错必纠”的定位 | 第24-25页 |
2 、“确有错误”的评判 | 第25页 |
(三) 对“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重新认识 | 第25-28页 |
五、 我国民事再审制度的检讨与分析 | 第28-43页 |
(一) 对人民法院依职权发动再审的检讨 | 第29-32页 |
1 、违背“不告不理”的民事诉讼原则 | 第29-30页 |
2 、违背当事人处分原则 | 第30-31页 |
3 、再审与确定裁判的冲突 | 第31页 |
4 、司法独立的绊脚石 | 第31-32页 |
(二) 对检察院抗诉引发再审的检讨 | 第32-36页 |
1 、破坏了当事人平等对抗的格局 | 第33-34页 |
2 、导致权力“寻租”滋生腐败 | 第34页 |
3 、加重检法两家的冲突 | 第34-36页 |
(三) 对当事人申请再审和申诉制度的检讨 | 第36-39页 |
1 、申诉和申请再审,不是启动民事再审程序的主导因素 | 第36-37页 |
2 、申请再审无限制 | 第37-38页 |
3 、申请再审不收费 | 第38-39页 |
(四) 对再审事由的检讨 | 第39-43页 |
1 、证据的提出 | 第39-40页 |
2 、证据的效力 | 第40-42页 |
3 、关于违反法定程序 | 第42-43页 |
六、 建构再审之诉,确立民事再审制度的指导原则 | 第43-49页 |
(一) 建构再审之诉 | 第43-46页 |
1 、公民宪法权利实现的根本体现 | 第44页 |
2 、诉的利益得以实现的程序保障 | 第44-45页 |
3 、当事人处分权的内在要求 | 第45-46页 |
(二) 确立有限再审的指导原则 | 第46页 |
(三) 确立有限再审的法理基础 | 第46-49页 |
1 、再审程序受既判效力的前提约束 | 第46-47页 |
2 、再审程序不可能提供一切司法错误的补救 | 第47-48页 |
3 、司法效益对再审程序的必然要求 | 第48-49页 |
七、 完善再审改革的法律建议 | 第49-56页 |
1 、审判监督程序的正名 | 第49页 |
2 、废除法院依职权发动再审 | 第49-50页 |
3 、废除检察机关再审抗诉权 | 第50页 |
4 、强化规范当事人再审申请 | 第50-51页 |
5 、合理界定再审事由 | 第51页 |
6 、再审的管辖 | 第51-52页 |
7 、规范再审审查和审理 | 第52-53页 |
8 、再审案件的收费和执行 | 第53页 |
9 、再审的限制 | 第53-56页 |
结束语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