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五区南油田成藏地球化学研究
1 引言 | 第1-12页 |
1.1 论文的目的及意义 | 第6页 |
1.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6-7页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采用的技术方法 | 第7页 |
1.4 研究特色及创新点 | 第7-8页 |
1.5 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8-12页 |
2 运用的理论和方法 | 第12-20页 |
2.1 油源对比的一般方法及新进展 | 第12-15页 |
2.1.1 油源对比的原理 | 第12页 |
2.1.2 全烃地球化学对比方法 | 第12-15页 |
2.2 烃源岩地球化学 | 第15-16页 |
2.3 含油气系统 | 第16-17页 |
2.4 油气藏地球化学 | 第17-20页 |
3 地质概况 | 第20-37页 |
3.1 地理位置和油气勘探开发简况 | 第20-22页 |
3.2 构造沉积演化史 | 第22-27页 |
3.2.1 中、晚石炭世—二叠世(海西期) | 第22-23页 |
3.2.2 三叠纪(印支期) | 第23页 |
3.2.3 侏罗纪—白垩纪(燕山期) | 第23-24页 |
3.2.4 第三纪—第四纪(喜山期) | 第24-27页 |
3.3 地层层序及其特征 | 第27-30页 |
3.4 二叠系—侏罗系的沉积特征 | 第30-37页 |
3.4.1 二叠系沉积特征 | 第30-31页 |
3.4.2 三叠系沉积特征 | 第31页 |
3.4.3 侏罗系沉积特征 | 第31-32页 |
3.3.4 二叠系扇体特征及其与断裂的关系 | 第32-37页 |
4 油气分布与组成 | 第37-48页 |
4.1 油气的分布特征 | 第37-44页 |
4.2 原油物性特征 | 第44页 |
4.3 油气组成特征 | 第44-48页 |
5 油气源研究 | 第48-70页 |
5.1 主要烃源岩评价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 第48-52页 |
5.1.1 佳木河组 | 第48-49页 |
5.1.2 风城组 | 第49-50页 |
5.1.3 乌尔禾组 | 第50页 |
5.1.4 烃源岩演化史 | 第50-52页 |
5.2 油气源对比 | 第52-70页 |
5.2.1 气源对比(分段捕获) | 第53-56页 |
5.2.2 油源对比 | 第56-70页 |
6 成藏地球化学研究 | 第70-87页 |
6.1 油气来自两套源岩,存在三期油气运移与成藏 | 第70-77页 |
6.2 成藏模式 | 第77-81页 |
6.3 油气分布规律 | 第81-84页 |
6.3.1 扇体与油气藏的关系 | 第82-83页 |
6.3.2 不整合面与油气藏的关系 | 第83页 |
6.3.3 现今油气分布的原因分析 | 第83-84页 |
6.4 勘探建议 | 第84-87页 |
7 结论和建议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