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 第1-11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7-8页 |
1.2 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 第8-9页 |
1.3 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 第9-11页 |
2 相关文献评述 | 第11-23页 |
2.1 自然垄断理论 | 第11-13页 |
2.1.1 早期的自然垄断理论 | 第11页 |
2.1.2 规模经济与自然垄断理论 | 第11-12页 |
2.1.3 成本弱增性、范围经济与自然垄断理论 | 第12-13页 |
2.1.4 自然垄断的时效性 | 第13页 |
2.2 规制经济学理论综述 | 第13-23页 |
2.2.1 规制的概念与规制经济学的兴起 | 第13-14页 |
2.2.2 规制的公共利益理论 | 第14-15页 |
2.2.3 规制的俘虏理论 | 第15-18页 |
2.2.4 放松规制理论 | 第18-20页 |
2.2.5 激励性规制理论 | 第20-23页 |
3 网络型产业的规制与竞争理论 | 第23-37页 |
3.1 网络型产业的特征分析 | 第23-28页 |
3.2 网络型产业放松规制、引入竞争的理论分析 | 第28-34页 |
3.2.1 网络型产业放松规制引入竞争的原因分析:自然垄断边界的变化 | 第28-33页 |
3.2.2 网络型产业放松规制引入竞争的原因分析:规制失效 | 第33-34页 |
3.3 有效竞争的概念及其发展 | 第34-35页 |
3.4 规制与竞争的关系 | 第35-37页 |
4 网络型产业规制政策的演进:以电信产业为例 | 第37-55页 |
4.1 帮助进入的不对称规制政策 | 第37-39页 |
4.2 互联互通规制政策 | 第39-44页 |
4.2.1 网络接入的模式 | 第39-40页 |
4.2.2 互联互通规制的必要性 | 第40-42页 |
4.2.3 互联互通规制政策 | 第42-44页 |
4.3 网络接入定价政策 | 第44-52页 |
4.3.1 零售价格法 | 第44-45页 |
4.3.2 以成本为基础的网络接入定价政策 | 第45-52页 |
4.4 普遍服务规制政策 | 第52-55页 |
4.4.1 普遍服务的基本问题 | 第52-53页 |
4.4.2 普遍服务的实现机制及其挑战 | 第53-54页 |
4.4.3 普遍服务规制政策的演进 | 第54-55页 |
5 国外网络型产业规制改革的经验与教训:以电信产业为例 | 第55-70页 |
5.1 美国电信产业的规制改革 | 第55-62页 |
5.1.1 美国电信产业规制体系 | 第55-56页 |
5.1.2 美国电信产业规制改革进程 | 第56-59页 |
5.1.3 美国电信产业规制政策 | 第59-62页 |
5.2 英国电信产业的规制改革 | 第62-66页 |
5.2.1 英国电信产业规制机构 | 第62页 |
5.2.2 英国电信产业规制改革进程 | 第62-64页 |
5.2.3 英国电信产业规制政策 | 第64-66页 |
5.3 新西兰电信产业的规制改革 | 第66-68页 |
5.3.1 取消进入规制,实行自由竞争 | 第66-67页 |
5.3.2 轻手规制的内涵 | 第67页 |
5.3.3 轻手规制的教训 | 第67-68页 |
5.4 国外电信产业规制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 第68-70页 |
6 中国电信产业规制改革进程及SCP分析 | 第70-82页 |
6.1 中国电信产业的规制改革进程 | 第70-74页 |
6.1.1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严格规制时期(1980年以前) | 第70页 |
6.1.2 放松价格规制的时期(1980—1993) | 第70-71页 |
6.1.3 放松进入规制、引入竞争初期(1994—1998) | 第71-73页 |
6.1.4 规制机构改革、电信产业竞争格局初步形成 | 第73-74页 |
6.2 中国电信产业的SCP分析 | 第74-82页 |
6.2.1 市场结构分析 | 第74-78页 |
6.2.2 市场行为分析 | 第78-80页 |
6.2.3 市场绩效分析 | 第80-82页 |
7 中国电信产业的规制重建 | 第82-96页 |
7.1 我国电信规制机构改革 | 第82-87页 |
7.1.1 我国电信规制机构现状 | 第82-84页 |
7.1.2 我国电信规制机构的改革方向:独立性规制机构 | 第84-86页 |
7.1.3 我国电信规制机构改革的具体建议 | 第86-87页 |
7.2 规制政策的重建 | 第87-96页 |
7.2.1 重构不对称规制 | 第87-88页 |
7.2.2 互联互通规制政策的重建 | 第88-92页 |
7.2.3 普遍服务规制政策的重建 | 第92-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