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31页 |
第一节 、 研究的背景 | 第13-18页 |
·论文研究的缘起 | 第13-14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4-18页 |
·文化发展的趋同化背景及其影响 | 第15-17页 |
·民族与地区性文化主体意识的勃兴 | 第17-18页 |
第二节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22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8-19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9-22页 |
第三节 、 相关的理论研究 | 第22-25页 |
·关于场所与非场所的理论 | 第22-23页 |
·从行为事件出发的场所形态理论 | 第23-24页 |
·从认知关系出发的场所理论 | 第24页 |
·从文化意义和成因出发的理论 | 第24-25页 |
第四节 、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框架 | 第25-30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25-26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26-27页 |
·研究的框架 | 第27-30页 |
第五节 、 论文主题的概念及其形成 | 第30-31页 |
上篇 作为现象和价值的文化品质--民族性和地区性环境意向的构成“基因” | 第31-114页 |
第一章 文化品质 | 第31-53页 |
第一节 、 文化品质的定义 | 第31-39页 |
·文化 | 第31-33页 |
·文化品质 | 第33-36页 |
·“器”--文化品质的载体 | 第33-34页 |
·“道器之间”--文化品质的“心物”链条 | 第34-35页 |
·“道”--文化品质的核心 | 第35-36页 |
·文化品质的属性 | 第36-39页 |
·特殊性 | 第37页 |
·整体性 | 第37-38页 |
·“有源”的发展性 | 第38-39页 |
第二节 、 文化指令 | 第39-43页 |
·指令的分类 | 第39-40页 |
·指令的功能 | 第40页 |
·指令的交替 | 第40-42页 |
·指令的选择 | 第42-43页 |
第三节 、 形、行、意关系 | 第43-46页 |
·关于“关系” | 第43-44页 |
·方言系统中的关系 | 第44-45页 |
·关系的建立与感受 | 第45-46页 |
第四节 、 原发意向 | 第46-51页 |
·原型理论 | 第47-48页 |
·意向对现实的创造作用 | 第48-50页 |
·自然环境对意志的作用 | 第50-51页 |
小结 | 第51-53页 |
第二章 文化品质的价值考量 | 第53-73页 |
第一节 、 价值观念 | 第53-59页 |
·价值观念 | 第53-55页 |
·理想类型--价值目标 | 第55-56页 |
·历史惟度--评价系统 | 第56-59页 |
·评价系统组成层面 | 第56-58页 |
·自我意识与文化发展 | 第58-59页 |
·共同主体与陌生主体 | 第59页 |
第二节 、 价值网络 | 第59-62页 |
·网络系统的构成 | 第60-61页 |
·网络系统的参与 | 第61-62页 |
第三节 、 网络内外的价值考量 | 第62-69页 |
·网络外的文化品质 | 第62-65页 |
·网络内的文化品质 | 第65-67页 |
·传统街区 | 第67-69页 |
第四节 、 价值网络的自身重估 | 第69-72页 |
·价值的积累 | 第69-70页 |
·价值观的重估 | 第70-71页 |
·价值网络的更新 | 第71-72页 |
小结 | 第72-73页 |
第三章 文化品质的参照理论 | 第73-97页 |
第一节 、 来自现象学的场所理论 | 第73-88页 |
·关于现象学 | 第73-76页 |
·舒尔茨的“场所精神”理论 | 第76-84页 |
·自然场所 | 第77-79页 |
·人为场所 | 第79-82页 |
·场所及其精神 | 第82-84页 |
·瑞尔夫的“场所与非场所”理论 | 第84-88页 |
第三节 、 对相关建筑理论的解读 | 第88-96页 |
·注重场所形态与行为事件相对应的理论 | 第88-91页 |
·注重环境形态的意义及认知关系的理论 | 第91-93页 |
·注重环境形态的地区文化成因的理论 | 第93-96页 |
小结 | 第96-97页 |
第四章 文化品质的类型 | 第97-114页 |
第一节 、 文化品质的分类方式 | 第97-101页 |
·类型划分方式的设定 | 第97-98页 |
·类型标准的关联内涵 | 第98-101页 |
·文化意志、主体意识与营造意向 | 第99页 |
·指令表述结构 | 第99-100页 |
·行为与环境形态 | 第100-101页 |
第二节 、 文化品质的类型 | 第101-113页 |
·“无我意识”--宗教信仰观念 | 第102-104页 |
·“群我意识”--组织结构观念 | 第104-105页 |
·“大我意识”--移情存在观念 | 第105-108页 |
·“自我意识”--个体存在观念 | 第108-110页 |
·“他我意识”--联结交往观念 | 第110-113页 |
小结 | 第113-114页 |
中篇 文化品质的表述与演变--民族性和地区性文化在环境意向上的“话语权” | 第114-209页 |
第五章 文化品质的复杂表述 | 第114-138页 |
第一节 、 文化品质的基质 | 第114-123页 |
·文化品质的基础维度--“个体” | 第115-117页 |
·主体意识的基质--“自我” | 第117-118页 |
·行为模式的基质--“生存” | 第118-119页 |
·环境形态的基质--“居所” | 第119-120页 |
·文化品质的基质衍生 | 第120-123页 |
·从简单到复杂 | 第121-122页 |
·从复杂到复合 | 第122-123页 |
第二节 、 理想图景的建立 | 第123-131页 |
·理想图景的目标属性 | 第124-125页 |
·理想图景的复合内涵 | 第125-129页 |
·神态 | 第126页 |
·文态 | 第126-127页 |
·情态 | 第127-128页 |
·生态 | 第128页 |
·形态 | 第128-129页 |
·理想图景的现实构成 | 第129-131页 |
第三节 、 文化品质的表述机制 | 第131-136页 |
·复杂表述的组成机制 | 第131-133页 |
·纵横互补 | 第131-132页 |
·整体贯通 | 第132-133页 |
·混沌对应 | 第133页 |
·实体环境中的表述 | 第133-134页 |
·人文环境中的表述 | 第134-135页 |
·共构环境中的表述 | 第135-136页 |
小结 | 第136-138页 |
第六章 文化品质的演变方式 | 第138-162页 |
第一节 、 时间之轴上的变幻 | 第138-149页 |
·文化品质类型的存在与选择 | 第138-140页 |
·文化品质类型的发展与积聚 | 第140-142页 |
·文化品质的定型与影响 | 第142-145页 |
·文化品质类型与社会形态的关系 | 第145-149页 |
·农耕社会形态下的场所特征 | 第145-146页 |
·工业社会形态下的场所特征 | 第146-148页 |
·信息社会形态下的场所特征 | 第148-149页 |
第二节 、 空间环境中的变幻 | 第149-156页 |
·场所类型的空间特征 | 第149-152页 |
·中心与边缘的差异 | 第152-154页 |
·密集程度上的类型差别 | 第154-155页 |
·线性与非线性地传播 | 第155-156页 |
第三节 、 文化之维上的变幻 | 第156-161页 |
·文化品质的进化 | 第157-158页 |
·文化品质的转向 | 第158-159页 |
·文化交流中的融变 | 第159-161页 |
小结 | 第161-162页 |
第七章 文化品质的意志之“统” | 第162-188页 |
第一节 、 传统作为文化模型 | 第162-173页 |
·传统文化 | 第163-164页 |
·文化传统 | 第164-169页 |
·文化意志 | 第166-167页 |
·人格构造 | 第167-168页 |
·传统与反传统 | 第168-169页 |
·文化传统中的主体意识 | 第169-173页 |
·传统与人的主体性 | 第170-171页 |
·人的主体意识 | 第171-172页 |
·人与环境的关系意识 | 第172-173页 |
第二节 、 文化传统作为环境意向的话语权 | 第173-180页 |
·文化传统复合环境意向为整体 | 第175-176页 |
·文化传统决定环境意向的表达 | 第176页 |
·文化传统决定环境意向交流的整合 | 第176-178页 |
·环境意向中主体意识的价值重组 | 第178-180页 |
第三节 、 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主体创造精神 | 第180-186页 |
·整体化主体性的创造精神 | 第181-183页 |
·个体化主体性的创造精神 | 第183-184页 |
·现象化主体性的创造精神 | 第184-186页 |
小结 | 第186-188页 |
第八章 文化品质的再结构 | 第188-209页 |
第一节 、 文化品质的结构规则 | 第188-194页 |
·结构的本质与内涵 | 第188-189页 |
·结构规则的属性 | 第189-192页 |
·规则范畴的明晰性 | 第189-190页 |
·规则优先权的确立 | 第190-191页 |
·要素容纳的选择性 | 第191页 |
·定型与非定型特性 | 第191-192页 |
·结构规则的中介 | 第192-194页 |
·中介的构成组分 | 第193页 |
·中介的关联价值 | 第193-194页 |
·中介与主体意识 | 第194页 |
第二节 、 现时的结构状况与现象 | 第194-201页 |
·要素增长与边界模糊 | 第195页 |
·优先权的多样化取向 | 第195-196页 |
·规则的非专属化倾向 | 第196页 |
·规则组成中的分离现象 | 第196-197页 |
·中介作用的增长现象 | 第197-201页 |
·经济基础在规则构成中的作用增长 | 第197-198页 |
·科技手段在规则构成中的作用增长 | 第198-200页 |
·实验性营造在规则理念中的作用 | 第200-201页 |
第三节 、 文化品质的再结构 | 第201-207页 |
·再结构的前提序列 | 第201-203页 |
·主体意识的再结构 | 第202-203页 |
·文化意志的再结构 | 第203页 |
·环境意向的再结构 | 第203-204页 |
·营造理念的再结构 | 第204-205页 |
·营造事件的再结构 | 第205-206页 |
·营造形态的再结构 | 第206-207页 |
小结 | 第207-209页 |
下篇 文化品质的衰落与复兴--个案研究与实践 | 第209-301页 |
第九章 衰落与复兴 | 第209-238页 |
第一节 、 兴盛、衰落及其规律 | 第209-219页 |
·兴盛与衰落 | 第209-213页 |
·发生与背景 | 第209-211页 |
·框架与机制 | 第211-212页 |
·施加与接受 | 第212-213页 |
·衰落的种类 | 第213-217页 |
·自然衰落与人为衰落 | 第214-215页 |
·偶然性衰落与必然性衰落 | 第215-216页 |
·关系断裂与角色崩溃 | 第216-217页 |
·规律 | 第217-219页 |
·恒常性 | 第217-218页 |
·调节性 | 第218页 |
·非规定性 | 第218-219页 |
第二节 、 文化品质衰落的成因 | 第219-224页 |
·环境实体层面 | 第219-220页 |
·关系与事件层面 | 第220-222页 |
·主体观念层面 | 第222-224页 |
第三节 、 文化品质复兴的途径 | 第224-232页 |
·复兴的可能性评估 | 第225-226页 |
·主体观念层面 | 第226-228页 |
·关系与事件层面 | 第228-230页 |
·环境实体层面 | 第230-232页 |
第四节 、 衰落的三种对待方式 | 第232-236页 |
·“焦土”策略 | 第232-234页 |
·“祭坛”策略 | 第234-235页 |
·“激活”策略 | 第235-236页 |
小结 | 第236-238页 |
第十章 文化品质的横向研究--拉萨大昭寺地段与九华山化城寺地段的对比 | 第238-269页 |
第一节 、 对比研究 | 第238-241页 |
·对比研究的前提 | 第238-239页 |
·对比研究的方法 | 第239-240页 |
·对比研究的目标 | 第240-241页 |
第二节 、 大昭寺地段与化城寺地段 | 第241-254页 |
·大昭寺地段 | 第241-246页 |
·化城寺地段 | 第246-249页 |
·地段的原发“基因” | 第249-254页 |
第三节 、 化城寺地段的衰落析因 | 第254-262页 |
·衰落的现象 | 第254-255页 |
·引起衰落的因素 | 第255-262页 |
·主体因素 | 第256-258页 |
·行为因素 | 第258-259页 |
·环境实体因素 | 第259-262页 |
第四节 、 化城寺地段的复兴途径 | 第262-268页 |
·总体环境的减法更新 | 第262-264页 |
·凸现主题品质的复兴 | 第264-265页 |
·功能结构的适应性调节 | 第265-268页 |
小结 | 第268-269页 |
第十一章 文化品质的纵向实践--绍兴鲁迅故里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 | 第269-301页 |
第一节 、 城市及街区概况 | 第269-278页 |
·城市概况及演变 | 第269-271页 |
·城市环境的基本格局和发展 | 第271-274页 |
·古城基本格局的阅读 | 第271-272页 |
·城市发展轨迹的阅读 | 第272-274页 |
·街区概况与演变 | 第274-277页 |
·街区的概况 | 第274-275页 |
·街区的演变 | 第275-277页 |
·街区保护工作的历程 | 第277-278页 |
·涉及街区的历次规划 | 第277页 |
·本次规划的历程 | 第277-278页 |
第二节 、 研究与分析 | 第278-285页 |
·江南水乡的“士文化”意志 | 第278-280页 |
·城市环境形态构成与文化意志 | 第280-281页 |
·鲁迅故里历史街区文化品质的特征 | 第281-282页 |
·鲁迅故里历史街区现状研究 | 第282-285页 |
·良好的更新基质 | 第282-283页 |
·混杂与衰落的现实 | 第283-285页 |
第三节 、 对策与方法 | 第285-296页 |
·融入--城市发展 | 第285-286页 |
·凸显--文化品质 | 第286-287页 |
·纯净--街区功能 | 第287-288页 |
·明晰--形态格局 | 第288-289页 |
·明晰区块主题 | 第288页 |
·明晰结构形态 | 第288-289页 |
·疏解--环境容量 | 第289-290页 |
·更新--居住环境 | 第290-291页 |
·保持--肌理尺度 | 第291-293页 |
·激发--地段活力 | 第293-294页 |
·优化--景观风貌 | 第294-295页 |
·分类--整治对象 | 第295-296页 |
第四节 、 过程与调节 | 第296-300页 |
·城市、街区环境的过程属性 | 第296-298页 |
·规划过程中的追问 | 第298-299页 |
·规划和认同过程中的调节 | 第299-300页 |
小结 | 第300-301页 |
结束语 | 第301-302页 |
重建民族与地区性文化的主体意识 | 第301页 |
重建民族与地区性环境意向的规则 | 第301页 |
文化品质的研究与前景 | 第301-302页 |
附录1 街区相关历史资料 | 第302-321页 |
附录2 当地报刊媒体关于历史街区及鲁迅故里的文章 | 第321-329页 |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部分论文(两篇) | 第329-339页 |
附录4 主要参考文献 | 第339-345页 |
附录5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345-347页 |
后记 | 第3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