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文化概念的渊源与界定 | 第1-17页 |
(一) 文化概念的渊源 | 第8-13页 |
1 、 文化概念的中国渊源 | 第8-9页 |
2 、 文化概念在西方的嬗变 | 第9-12页 |
3 、 中国近现代对文化概念的探讨 | 第12-13页 |
(二) 文化的概念的界定 | 第13-17页 |
1 、 文化的概念 | 第13-15页 |
2 、 文化危机 | 第15-17页 |
二、 现代化与全球化 | 第17-34页 |
(一) 关于现代化 | 第17-25页 |
1 、 现代化概念的渊源及涵义 | 第17-20页 |
2 、 现代化的一般内容 | 第20页 |
3 、 文化现代化及现代性 | 第20-23页 |
4 、 现代化与后现代化 | 第23-25页 |
(二) 关于全球化 | 第25-34页 |
1 、 全球化概念的源流 | 第25-29页 |
2 、 全球化概念的界定 | 第29-30页 |
3 、 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内在联系 | 第30-31页 |
4 、 全球化中的文化问题 | 第31-34页 |
三、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 第34-52页 |
(一) 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 | 第35页 |
(二) 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表现 | 第35-42页 |
1 、 从比较文化人类学角度看中国文化的特点 | 第35-39页 |
2 、 中国经典文本中表现出的传统文化特质 | 第39-42页 |
(三) 人类学角度看中国文化基本个性的成因 | 第42-46页 |
1 、 旧石器时代 | 第43-44页 |
2 、 新石器时代 | 第44-45页 |
3 、 史前文化的整体决定性影响 | 第45-46页 |
(四)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 | 第46-52页 |
1 、 “百家争鸣”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成熟 | 第47-50页 |
2 、 对外交住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个性保持 | 第50-52页 |
四、 全球化视野下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的理论设想 | 第52-77页 |
(一) 历史的回顾 | 第52-56页 |
1 、 文化现代化探索的阶段 | 第52-53页 |
2 、 传统文化在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 第53-56页 |
(二) 当前中国文化现代化过程的主要原则和思路 | 第56-63页 |
1 、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原则 | 第57-58页 |
2 、 以世界各国先进文化为借鉴 | 第58-59页 |
3 、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 | 第59-63页 |
(三) 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创造性转换 | 第63-77页 |
1 、 以批判创新精神补充圆融并包 | 第63-66页 |
2 、 以科学精神改造天人合一 | 第66-72页 |
3 、 用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多元竞争改造静稳深沉、内敛向和、统一不争 | 第72-77页 |
注释 | 第77-83页 |
后记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