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前言 | 第6-8页 |
第一章 元代道教的风行--社会篇 | 第8-19页 |
第一节 全真道概述 | 第8-12页 |
第二节 正一天师道概述 | 第12-14页 |
第三节 元代其他道教和其他宗教 | 第14-15页 |
第四节 元代的道教与佛教 | 第15-19页 |
第二章 道教与元诗--心态篇 | 第19-29页 |
第一节 元代诗人隐居与学道的原因 | 第20-23页 |
第二节 从杨维桢看元代诗人的隐居与学道 | 第23-24页 |
第三节 元代诗人儒道互补文化理想的成因及其体现 | 第24-29页 |
第三章 道教与元诗--功用篇 | 第29-40页 |
第一节 道教对诗歌的影响方式与对杂剧的影响方式之比较 | 第30-35页 |
第二节 以邱处机为例分析道士诗人的诗歌 | 第35-40页 |
第四章 道教与元诗--艺术篇 | 第40-3页 |
第一节 酬唱赠答诗与宫观山水诗 | 第40-44页 |
第二节 学陶渊明诗.学李白.李贺诗和慕道诗 | 第44-3页 |
第五章 道教与元诗--文体篇(略) | 第3页 |
第一节 民间诗歌与其他民间文学的兴盛 | 第3-55页 |
第二节 俗文学对雅文学的瓦解 | 第0-55页 |
第三节 从杨维桢的竹枝词来透视道教对文学的影响 | 第0-3页 |
第六章 元代诗人的僧诗与道诗--比较篇(略) | 第3-51页 |
第一节 消散在僧道诗中的江湖诗 | 第3页 |
第二节 元代僧诗对禅宗思想的重接延续与对喇嘛教的背道而弛 | 第3页 |
第三节 元代诗人学道不学僧的原因分析 | 第3-51页 |
附表 | 第51-53页 |
参考书目 | 第53-55页 |
后记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