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9页 |
前言 | 第19-20页 |
第1章 WTO争端解决机制概述 | 第20-35页 |
·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基本内容 | 第20-26页 |
·磋商 | 第20-21页 |
·专家组审理争端 | 第21-23页 |
·上诉机构审理 | 第23-24页 |
·DSB裁决的执行及监督 | 第24-25页 |
·斡旋、调解和调停 | 第25-26页 |
·WTO争端解决机制的产生及发展 | 第26-28页 |
·作为WTO前身的GATT的发展过程 | 第26-27页 |
·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形成和发展 | 第27-28页 |
·WID争端解决机制的目标及原则 | 第28-30页 |
·保证WTO各项协议的履行为目标 | 第28-29页 |
·平等、公正、效率原则 | 第29页 |
·尊重成员国主权的原则 | 第29-30页 |
·多边反贸易保护主义原则 | 第30页 |
·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性质 | 第30-35页 |
·关于WTO争端解决机制性质的争论 | 第30-32页 |
·WTO争端解决机制是由原则主导向规则主导进化的实用主义国际规范 | 第32-35页 |
第2章 WTO争端解决机制的诉讼性特征 | 第35-45页 |
·WTO争端解决机制带有国际公法特点 | 第35-37页 |
·争端解决主体的要求与国际公法一致 | 第36页 |
·管辖权的依据与国际公法相同 | 第36-37页 |
·证据制度具有诉讼的特征 | 第37-38页 |
·第三方制度与诉讼中的第三人特点相同 | 第38-39页 |
·法律渊源的司法特征 | 第39-42页 |
·DSU是主要法律依据 | 第40页 |
·普通国际法和一般法律原则的适用受到限制 | 第40-41页 |
·争端解决机构(DSB)的判例成为法律渊源 | 第41-42页 |
·DSB的判例具有司法解释的造法功能 | 第42-45页 |
·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报告的造法功能是DSU走向司法化的必然要求 | 第42-43页 |
·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报告解释范围不断突破 | 第43-45页 |
第3章 WT0争端解决机制的非诉讼性特征 | 第45-54页 |
·国家主权原则成为WTO争端解决机制司法化的障碍 | 第45-49页 |
·尊重国家主权的表决机制—“反向共识” | 第45-46页 |
·非诉讼性争端解决程序作为国家主权原则框架内的手段 | 第46-49页 |
·不违法之诉成为受理的争讼范围 | 第49-50页 |
·WTO争端解决程序的非诉讼倾向 | 第50-54页 |
·专家组不具有常设性与稳定性 | 第50-51页 |
·上诉机构审理的不确定性及不透明性 | 第51-52页 |
·损害赔偿机制的欠缺 | 第52-53页 |
·裁决和建议执行的强制力不够 | 第53-54页 |
第4章 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司法化发展趋势 | 第54-62页 |
·从GAIT到WTO条款的进步看争端解决机制的司法化趋势 | 第54-56页 |
·管辖权和执行机制对国家主权的障碍有所突破 | 第56-58页 |
·脱胎后的WTO争端解决机制表现出的司法化特点 | 第58-62页 |
·WTO争端解决机制具有司法要求的确定性、规范性 | 第59页 |
·WTO争端解决机制增强了可预见性 | 第59-60页 |
·WTO争端解决机制确立了强制性 | 第60页 |
·WTO争端解决机制确立了司法时效 | 第60-61页 |
·WTO争端解决机制拓展了管辖范围 | 第61-62页 |
第5章 我国司法观念和诉讼制度的改革 | 第62-70页 |
·促使我国对国家主权原则再认识 | 第62-63页 |
·充分灵活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赋予缔约国的诉讼权利 | 第63-64页 |
·我国行政诉讼的应对方法 | 第64-66页 |
·强制增加行政行为的透明度 | 第64-65页 |
·扩张对行政行为司法审查的范围 | 第65-66页 |
·适应WTO对国内政策的审查要求,推进我国司法改革 | 第66-70页 |
·司法改革的目标是进一步增强司法的独立性 | 第66-67页 |
·司法改革应当强调司法的权威性 | 第67-68页 |
·司法改革应提高法官职业的专业化程度 | 第68-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