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1 引言 | 第10-14页 |
1.1 冬小麦精量播种理论 | 第10-11页 |
1.2 气力式小麦精量播种机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3页 |
1.5 预期研究结果及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2 第一代样机的田间试验 | 第14-21页 |
2.1 第一代样机的结构及主要技术参数 | 第14-16页 |
2.1.1 第一代样机的关键部件及结构特点 | 第14-16页 |
2.1.2 第一代样机的主要技术规格 | 第16页 |
2.2 第一代样机的田间试验 | 第16-21页 |
2.2.1 第一代样机在田间试验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6-18页 |
2.2.2 第一代样机的播种粒距直方图 | 第18-21页 |
3 新样机的改进设计 | 第21-59页 |
3.1 双圆盘气吸式精量排种器的台架试验 | 第21-26页 |
3.1.1 精量排种器台架试验的必要性 | 第21-22页 |
3.1.2 排种器台架试验器材 | 第22页 |
3.1.3 试验所用小麦品种及物理特性 | 第22-23页 |
3.1.4 排种器的静态试验 | 第23-26页 |
3.1.4.1 试验步骤 | 第23-25页 |
3.1.4.2 试验数据与结果分析 | 第25-26页 |
3.2 新刮种装置的设计 | 第26-30页 |
3.2.1 新刮种装置的组成与结构 | 第26-30页 |
3.2.1.1 一级刮种器的结构 | 第26-28页 |
3.2.1.2 二级刮种器的结构 | 第28-30页 |
3.2.1.3 新刮种装置的工作原理 | 第30页 |
3.3 排种器护种片的设计 | 第30-32页 |
3.4 排种装置的台架试验 | 第32-34页 |
3.4.1 试验方法及过程 | 第32-33页 |
3.4.2 试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第33-34页 |
3.5 排种器的工作参数 | 第34-35页 |
3.6 排种器位置的确定 | 第35-38页 |
3.7 排种器支座的设计 | 第38-39页 |
3.8 四连杆机构的改进 | 第39-42页 |
3.8.1 平行四连杆仿形原理 | 第39-40页 |
3.8.2 后支座改进 | 第40-42页 |
3.8.3 平行四连杆尺寸的缩减 | 第42页 |
3.9 开沟器的设计 | 第42-46页 |
3.9.1 箭铲式开沟器的选用及其开沟原理 | 第42-43页 |
3.9.2 开沟器的结构 | 第43-45页 |
3.9.3 开沟器与排种器相对位置的确定 | 第45-46页 |
3.10 覆土器的设计 | 第46-47页 |
3.11 地轮的选用 | 第47页 |
3.12 仿形限深机构和调节机构 | 第47页 |
3.13 种子箱的设计 | 第47-48页 |
3.14 传动部分的设计与计算 | 第48-51页 |
3.14.1 动力传递方式的选择 | 第48页 |
3.14.2 传动比的计算 | 第48-50页 |
3.14.3 传动链条节数的计算 | 第50-51页 |
3.15 拖拉机牵引功率的校核 | 第51-55页 |
3.15.1 排种器吸室真空度的分析计算 | 第51-52页 |
3.15.2 总压的确定及风机的选型 | 第52-53页 |
3.15.3 拖拉机功率的校核 | 第53-55页 |
3.16 播种机的整体布局设计 | 第55-59页 |
3.16.1 “前四后二”型布局方案 | 第55-57页 |
3.16.2 “前四后二”布局方案在气吸式小麦精播机上的应用 | 第57页 |
3.16.3 播种机机架尺寸的改进 | 第57-59页 |
4 新样机的动态试验 | 第59-71页 |
4.1 试验器材和试验的可行性 | 第60-61页 |
4.2 试验台(机组)前进速度和排种器转速的确定 | 第61-62页 |
4.3 试验方法和步骤 | 第62-63页 |
4.4 粒距统计方法 | 第63-65页 |
4.5 粒距取样数目 | 第65页 |
4.6 粒距样本统计与播种性能指标计算 | 第65-69页 |
4.6.1 粒距样本频率统计与计算表 | 第65-68页 |
4.6.2 试验粒距样本分析 | 第68-69页 |
4.7 试验小结 | 第69页 |
4.8 气吸式小麦精播机使用的注意事项 | 第69-71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71-74页 |
5.1 课题总结 | 第71-72页 |
5.2 关于新样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 第72页 |
5.3 课题前景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附录1第一代样机的田间播种试验数据 | 第78-80页 |
附录2新样机的动态试验粒距数据 | 第80-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