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济阳坳陷上第三系沉积体系研究

1. 引言第1-14页
 1.1 研究区勘探现状及存在问题第8-9页
  1.1.1 研究区勘探现状第8页
  1.1.2 近期研究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第8-9页
 1.2 陆相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第9-11页
  1.2.1 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第9-10页
  1.2.2 冲积-河流相环境中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第10页
  1.2.3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第10-11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第11-12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1页
  1.3.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1-12页
 1.4 取得的主要认识第12-14页
2. 区域地质概况第14-24页
 2.1 研究区地理及构造位置第14页
 2.2 研究区地质背景第14-22页
  2.2.1 构造层划分第14-17页
  2.2.2 构造层特征第17-20页
  2.2.3 构造运动幕和运动期的划分第20-22页
 2.3 济阳坳陷构造分区第22-24页
3. 济阳坳陷上第三系层序地层格架第24-76页
 3.1 层序地层学定义及理论基础第24-26页
  3.1.1 层序地层学的定义第24页
  3.1.2 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基础第24-26页
 3.2 层序地层单元的划分第26-32页
  3.2.1 层序地层学沉积单元的划分第26-28页
  3.2.2 层序地层学地层单元划分第28-32页
 3.3 济阳坳陷上第三系层序地层模式第32-68页
  3.3.1 层序地层格架第32-60页
  3.3.2 层序类型及层序样式第60-63页
  3.3.3 层序体系域构成分析第63-68页
 3.4 层序发育控制因素分析第68-76页
  3.4.1 构造运动学特征及其对层序发育的控制第68-69页
  3.4.2 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层序发育的控制第69-75页
  3.4.3 古地形及物源供应对层序发育的控制第75-76页
4. 济阳坳陷上第三系沉积体系研究第76-107页
 4.1 沉积相类型及识别标志第76-89页
  4.1.1 沉积相类型第76页
  4.1.2 主要沉积相类型识别标志第76-89页
 4.2 沉积相在平面上的展布及沉积体系在纵向上的演化第89-101页
  4.2.1 沉积相的平面展布特征第90-101页
  4.2.2 上第三系河流演化的阶段性第101页
 4.3 有关古沉积环境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第101-107页
  4.3.1 关于上第三系河流源头及物源区问题第101-104页
  4.3.2 关于河流流向及汇水区问题第104-107页
5. 河流相地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第107-128页
 5.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基础第107-112页
  5.1.1 有关概念第108-109页
  5.1.2 地层基准面原理第109-110页
  5.1.3 Walther相序定律和Wisdom面取代定律第110-111页
  5.1.4 体积划分与相分异原理第111-112页
  5.1.5 旋回等时对比法则第112页
 5.2 高频层序的划分第112-128页
  5.2.1 基准面旋回的识别第112-113页
  5.2.2 短期旋回的类型及其测井响应第113-122页
  5.2.3 基准面旋回有关问题讨论第122-125页
  5.2.4 准层序的对比第125-128页
结论与认识第128-130页
致谢第130-131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131-134页

论文共1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TiO2阳光下光催化氧化降解染料的研究
下一篇:厚油层油藏高含水期井网调整提高水驱采收率技术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