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开展风险管理是建设事业发展必然的选择 | 第1-14页 |
1.1 工程项目建设必须加强风险管理 | 第9-13页 |
1.1.1 工程风险及其表现 | 第9-12页 |
1.1.2 工程风险存在的客观性 | 第12页 |
1.1.3 经济体制的改变要求加强工程风险管理 | 第12页 |
1.1.4 我国已具备开展工程风险管理的法律基础 | 第12-13页 |
1.2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求加强风险管理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电力事业的发展要求必须加强风险管理 | 第14-29页 |
2.1 我国电力建设发展 | 第14-16页 |
2.1.1 我国电力建设发展的历程 | 第15页 |
2.1.2 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 第15-16页 |
2.2 “十五”电力工业展望 | 第16-17页 |
2.2.1 “十五”电力工业发展总体目标 | 第16页 |
2.2.2 “十五”电力建设的重点内容 | 第16-17页 |
2.3 电力建设工程的特性必然要求加强风险管理 | 第17-22页 |
2.3.1 电力工程综合造价高、合同额度大 | 第17-19页 |
2.3.2 电力工业资金密集 | 第19-20页 |
2.3.3 电力建设始终重视工程造价管理 | 第20-22页 |
2.4 我国电力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实践 | 第22-24页 |
2.5 影响我国电力建设工程风险管理的主要原因 | 第24-29页 |
2.5.1 我国电力建设工程风险管理的主要差距 | 第24-26页 |
2.5.2 影响开展电力建设工程风险管理的主要原因 | 第26-29页 |
第三章 电力建设工程风险分析 | 第29-35页 |
3.1 工程风险 | 第29-31页 |
3.1.1 工程项目管理目标 | 第29页 |
3.1.2 工程风险来源 | 第29-31页 |
3.1.3 工程风险事件分析 | 第31页 |
3.2 电力建设主要的工程风险 | 第31-35页 |
3.2.1 电力建设工程风险因素 | 第31-34页 |
3.2.2 电力建设工程风险事件 | 第34-35页 |
第四章 电力建设工程风险识别和评价 | 第35-42页 |
4.1 电力建设工程风险识别 | 第36-39页 |
4.1.1 工程风险识别的主要步骤 | 第36-38页 |
4.1.2 切实做好电力建设风险识别 | 第38-39页 |
4.2 电力建设工程风险评价 | 第39-42页 |
4.2.1 工程风险评估进行动态调整 | 第40-41页 |
4.2.2 以费用损失的形式表现风险评价的结果 | 第41页 |
4.2.3 加快研制电力建设风险评价方法和管理软件 | 第41页 |
4.2.4 核电站核泄漏、水电站大坝垮蹋工程风险评估 | 第41-42页 |
第五章 电力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对策 | 第42-55页 |
5.1 工程风险管理对策 | 第43-46页 |
5.2 加快完善我国电力建设工程风险管理体系 | 第46-49页 |
5.2.1 充分认识电力建设工程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 第46-47页 |
5.2.2 加快建立健全我国电力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制度 | 第47页 |
5.2.3 构筑全方位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 第47-49页 |
5.3 全面采取电力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对策 | 第49-55页 |
5.3.1 致命危害风险 | 第49-50页 |
5.3.2一 般风险对策 | 第50-55页 |
第六章 面推进电力建设工程保险制度 | 第55-71页 |
6.1 正确处理工程保险与收益的关系 | 第55-59页 |
6.1.1 我国电力建设工程保险责任 | 第57-58页 |
6.1.2 工程保险费用的计列 | 第58-59页 |
6.2 主要的工程保险 | 第59-64页 |
6.2.1 建筑工程一切险 | 第61-62页 |
6.2.2 安装工程一切险 | 第62页 |
6.2.3 各承包商接口之间的工程保险 | 第62-63页 |
6.2.4 设备制造质量责任和设备运输保险 | 第63-64页 |
6.2.5 机动车保险 | 第64页 |
6.3 职业责任保险 | 第64-68页 |
6.3.1 加快建立职业责任保险制度 | 第64-65页 |
6.3.2 设计责任保险 | 第65-68页 |
6.4 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 第68页 |
6.5 加强保险索赔管理 | 第68-69页 |
6.5.1 严格规范签定保险合同 | 第69页 |
6.5.2 要注意严格界定保险范围 | 第69页 |
6.5.3 要充分体现事实原则 | 第69页 |
6.5.4 必须掌握索赔的时效 | 第69页 |
6.6. 合理选择保险公司和保险方式 | 第69-71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7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