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α-氨氧化镍/溶液界面性质及其电子转移的研究

第一章 绪论第1-40页
 第一节 氢氧化镍概述第12-17页
  1.1 晶体结构第12-13页
  1.2 制备第13-14页
  1.3 掺杂第14-16页
  1.4 氧化还原机理第16页
  1.5 半导体性质的研究第16-17页
 第二节 理论概述第17-38页
  2.1 Marcus电子转移理论第17-20页
  2.2 半导体/溶液界面的电子转移第20-38页
   2.2.1 半导体/溶液界面特性第20-22页
   2.2.2 半导体/溶液界面电容与电位的关系第22-24页
   2.2.3 半导体/溶液界面电子转移第24-33页
    2.2.3.1 电子转移的基本能级模型第25-28页
    2.2.3.2 电子转移速率第28-33页
     2.2.3.2.1 电子转移速率定律、速率常数和单位第28-30页
     2.2.3.2.2 电子转移速率最大值的几个模型第30-32页
     2.2.3.2.3 速率常数的测定第32-33页
   2.2.4 半导体/溶液界面的电子转移过程第33-36页
   2.2.5 半导体能带边缘的确定第36-37页
   2.2.6 半导体/溶液界面的表面态第37-38页
   2.2.7 半导体/溶液界面的实验测试技术第38页
 第三节 本文的实验设想第38-40页
第二章 实验第40-44页
 第一节 仪器与药品第40页
  1.1 仪器第40页
  1.2 药品第40页
 第二节 电极的预处理及α-Ni(OH)_2薄膜电极的制备第40-41页
  2.1 电极的预处理第40页
  2.2 α-Ni(OH)_2薄膜电极的制备第40-41页
  2.3 掺杂α-Ni(OH)_2薄膜电极的制备第41页
 第三节 电解池及溶液的配制第41-42页
  3.1 电解池第41页
  3.2 溶液的配制第41-42页
 第四节 测试手段第42-44页
  4.1 X-射线衍射第42页
  4.2 等离子体光谱(ICP)第42页
  4.3 循环伏安第42页
  4.4 Tafel极化曲线第42-43页
  4.5 阻抗第43-44页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第44-84页
 第一节 α-Ni(OH)_2电极/K_3Fe(CN)_6溶液界面的界面性质及其电子转移的研究第44-64页
  1.1 X-射线衍射测试的结果分析第44-46页
  1.2 Mott-Schottky图和α-Ni(OH)_2半导体性质研究第46-51页
   1.2.1 α-Ni(OH)_2电极惰性区间的确定第46页
   1.2.2 Mott-Schottky图和α-Ni(OH)_2半导体性质第46-51页
    1.2.2.1 测量频率对α-Ni(OH)_2的Mott-Schottky图及其半导体性质的影响第47-49页
     1.2.2.1.1 测量频率对平带电位的影响第47-48页
     1.2.2.1.2 α-Ni(OH)_2本体载流子浓度的计算第48-49页
    1.2.2.2 氧化还原物种浓度对Mott-Schootty图及Ni(OH)_2半导体性质的影响第49-51页
     1.2.2.2.1 氧化还原物种浓度对Ni(OH)_2平带电位的影响第49-50页
     1.2.2.2.2 氧化还原物种浓度对Ni(OH)_2本体载流子浓度的影响第50-51页
  1.3 α-Ni(OH)_2电极/K_3Fe(CN)_6溶液界面能带结构图第51-52页
  1.4 Tafel极化曲线第52-55页
  1.5 α-Ni(OH)_2电极/K_3Fe(CN)_6溶液界面电子转移速率常数第55-60页
   1.5.1 α-Ni(OH)_2电极/K_2Fe(CN)_6溶液界面电流电位曲线第55-57页
   1.5.2 直接电子转移的电子转移速率常数第57-58页
   1.5.3 α-Ni(OH)_2电极/K_3Fe(CN)_6溶液界面电子转移速率常数的计算第58-60页
  1.6 电子转移速率常数与外加偏压之间的关系第60-64页
 第二节 Ni(OH)_2电极/KOH溶液界面的界面性质及其动力学行为的研究第64-70页
  2.1 电流密度对Mott-Schottky图和Ni(OH)_2半导体性质的影响第64-66页
  2.2 电沉积时间对Mott-Shottky图和Ni(0H)_2半导体性质的影响第66-68页
  2.3 电位扫描方向对Mott-Schottky图和Ni(OH)_2半导体性质的影响第68-69页
  2.4 等效电路对Mott-Schottky图和Ni(OH)_2半导体性质的影响第69-70页
 第三节 掺杂对Ni(OH)_2电极/溶液界面动力学性质的影响第70-84页
  3.1 掺杂对Ni(ON)_2电极/KOH溶液界面动力学性质的影响第70-76页
   3.1.1 电沉积过程第70页
   3.1.2 Ni(OH)_2电极的组成(ICP测试)第70-71页
   3.1.3 Ni(OH)_2薄膜电极在KOH溶液中的循环伏安测试第71-72页
   3.1.4 Mott-Schottky图及掺杂Ni(OH)_2的半导体性质第72-76页
  3.2 掺杂对Ni(OH)_2电极/K_3Fe(CN)_6溶液界面的界面性质及其电子转移究第76-84页
   3.2.1 各种掺杂Ni(OH)_2平带电位的测量第76-80页
   3.2.2 各种掺杂Ni(OH)_2的能带边缘位置第80页
   3.2.3 Tafel极化曲线第80-82页
   3.2.4 电子转移速率常数第82-84页
结论第84-86页
致谢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胺合钴氧合配合物的固相合成、表征及性质的研究
下一篇:原油常减压流程的模拟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