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摘要 | 第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6-17页 |
第一节 内昆铁路介绍 | 第6-9页 |
一、 内昆铁路建设的历史回顾 | 第6页 |
二、 内昆铁路建设的意义 | 第6-8页 |
三、 内昆铁路昭通段辐射影响范围及经济实力 | 第8-9页 |
第二节 内昆铁路的建设给昭通段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 第9-12页 |
一、 内昆铁路的建设,有利于昭通段投资环境的改善 | 第10页 |
二、 内昆铁路的建设使昭通资源优势现实化,有利于相应加工业的发展 | 第10-11页 |
三、 内昆铁路的建设加强了昭通与长江经济带的联系 | 第11页 |
四、 内昆铁路的建设为昭通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联系的通道 | 第11-12页 |
第三节 内昆铁路昭通段沿线经济现状 | 第12-17页 |
一、 经济层次属第三层次,与全省差距较大 | 第12-13页 |
二、 山区经济明显 | 第13-14页 |
三、 三次产业水平与全省差距扩大 | 第14-17页 |
第二章 内昆铁路昭通段产业开发构想 | 第17-26页 |
第一节 产业开发的理论与模式 | 第17-19页 |
一、 点轴开发理论 | 第17页 |
二、 点轴开发的意义和作用 | 第17页 |
三、 点轴中的“点”——增长极、中心地 | 第17-19页 |
四、 点轴开发模式的实践应用 | 第19页 |
第二节 内昆铁路昭通段产业带的构建应与产业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 | 第19-26页 |
一、 内昆铁路昭通段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第19-24页 |
二、 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合理化和高度化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内昆铁路昭通段产业带的构建 | 第26-46页 |
第一节 增长极的确定和培育 | 第26-34页 |
一、 一级增长极——昭通市、水富县 | 第26-28页 |
二、 昭通市的城市规模、城市职能定位 | 第28-32页 |
三、 次级增长极——小城镇的建设 | 第32-34页 |
第二节 内昆铁路昭通段产业结构调整和选择的原则 | 第34-37页 |
一、 加快第二产业的发展步伐,推进工业化进程 | 第34页 |
二、 工业内部结构以轻工业主,重工业为辅 | 第34-37页 |
三、 产业结构调整的微观基础是企业的改革 | 第37页 |
四、 产业结构调整的机制是市场机制 | 第37页 |
第三节 产业结构调整和选择的具体措施 | 第37-42页 |
一、 改变农业单一结构,树立大农业观念,大力推进产业化进程 | 第37-38页 |
二、 畜牧业是农业发展的新支柱 | 第38页 |
三、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化 | 第38-39页 |
四、 积极培育生物资源开发产业 | 第39-40页 |
五、 巩固烟草业的支柱地位 | 第40页 |
六、 建立新的优势产业群 | 第40-42页 |
第四节 密切内昆铁路昭通段产业带内外联系 | 第42-46页 |
一、 构建以内昆铁路为主的综合运输网络 | 第42-43页 |
二、 昭通段、昭通工业区应形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地域综合体 | 第43页 |
三、 加强与西南环状铁路线上大中城市的联系 | 第43-44页 |
四、 纳入攀西-六盘水的整体规划 | 第44页 |
五、 面向长江经济带,优势互补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7页 |
后记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