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物理学论文--光学论文--信息光学论文

光学子波变换及其在图象处理中的应用

第一章 绪论第1-27页
 1.1 光学信息处理概述第8-12页
  1.1.1 光学技术与信息科学第8-9页
  1.1.2 光学信息处理领域中的几个前沿课题第9-12页
 1.2 子波变换第12-14页
  1.2.1 子波变换简述第12-13页
  1.2.2 子波变换的发展史第13-14页
 1.3 光学子波变换及其应用研究综述第14-22页
 1.4 纹理分割综述第22-25页
 1.5 本论文的研究动机和目标第25页
 1.6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第25-27页
第二章 光学子波变换的基本理论第27-48页
 2.1 从傅里叶变换到盖伯变换第27-30页
  2.1.1 傅里叶变换(Fourier Transform-FT)第27-28页
  2.1.2 盖伯变换(Gabor Transform-GT)第28-30页
 2.2 子波变换(Wavelet Transform-WT)第30-40页
  2.2.1 子波变换的定义第30-31页
  2.2.2 子波函数的限制条件第31-33页
  2.2.3 典型的子波函数第33-37页
  2.2.4 子波变换系数的图示第37页
  2.2.5 离散的子波变换第37-38页
  2.2.6 子波变换的一些基本性质第38-40页
 2.3 光学子波变换第40-43页
 2.4 一维信号的光学子波变换实验研究第43-45页
 2.5 光学子波变换的特性第45-46页
 2.6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三章 基于角度复合体全息技术实现二维Haar子波变换第48-63页
 3.1 引言第48页
 3.2 二维子波变换第48-49页
 3.3 Haar子波与Roberts子波第49-53页
  3.3.1 二维Haar子波第49-50页
  3.3.2 Roberts数值梯度滤波器第50-53页
  3.3.3 二值子波的偏振编码第53页
 3.4 二维子波变换的模拟计算第53-56页
 3.5 二维子波变换的光学实验研究第56-62页
  3.5.1 角度复合体全息技术第56-58页
  3.5.2 二维子波变换的光学实验系统第58-59页
  3.5.3 光学实验结果第59-60页
  3.5.4 讨论第60-62页
 3.6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四章 联合子波变换相关器(JWTC)第63-77页
 4.1 引言第63页
 4.2 JWTC的理论描述第63-65页
 4.3 JWTC用于特征提取第65-70页
 4.4 空分复用JWTC第70-75页
  4.4.1 空分复用JWTC──并行多尺度多特征分析第70-71页
  4.4.2 空分复用JWTC──并行多特征综合第71-75页
 4.5 JWTC的进一步分析第75-76页
 4.6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五章 光的衍射与子波变换第77-94页
 5.1 引言第77-78页
 5.2 光的衍射与子波变换第78-83页
  5.2.1 光的衍射──惠更斯球面子波第78-80页
  5.2.2 菲涅耳衍射──菲涅耳子波第80-82页
  5.2.3 空间频谱的传播第82-83页
 5.3 泰伯效应下的广义子波变换第83-84页
 5.4 泰伯效应在纹理图象分割中的应用第84-92页
  5.4.1 结构纹理描述第84-86页
  5.4.2 利用泰伯效应进行纹理分割的原理第86-90页
  5.4.3 纹理图象分割的初步实验研究第90-92页
 5.5 本章小结第92-94页
第六章 基于光学子波变换的多通道纹理分割技术第94-139页
 6.1 引言第94-95页
 6.2 纹理分割的策略第95-99页
 6.3 盖伯函数第99-102页
 6.4 图象的盖伯展开第102-106页
  6.4.1 盖伯变换第102-105页
  6.4.2 盖伯子波变换第105-106页
 6.5 特征分类方法第106-111页
  6.5.1 WTA神经网络分类第106-108页
  6.5.2 模糊C均值聚类第108-111页
 6.6 光电混合多通道纹理分割系统第111-112页
 6.7 盖伯子波滤波器库的制作第112-114页
 6.8 纹理分割的实验结果第114-131页
  6.8.1 典型纹理图象的分割第114-122页
  6.8.2 嘉兴市航拍照片纹理的分割第122-127页
  6.8.3 岩石纹理的分割第127-131页
 6.9 紧凑的实时光电混合多通道处理系统第131-137页
 6.10 本章小结第137-139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39-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54页
作者在读博士生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54-156页
致谢第156-157页

论文共1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以RAPD技术克隆大分子抗肿瘤抗生素C1027生物合成基因
下一篇:新抗癌抗生素C1027诱导细胞凋亡以及对癌基因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