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马克·麦卡锡在《血色子午线》中的历史意识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9页 |
第一章 《血色子午线》和它的历史背景 | 第9-17页 |
·文献综述 | 第9页 |
·美国西部小说 | 第9-11页 |
·《血色子午线》的历史背景 | 第11-14页 |
·美国西进运动 | 第11-12页 |
·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的边疆假说 | 第12-13页 |
·“天定命运” | 第13-14页 |
·西部小说中的主要人物 | 第14-17页 |
第二章 《血色子午线》中的权力关系 | 第17-36页 |
·新历史主义和理论支持 | 第18-20页 |
·米歇尔·福柯的权利理论 | 第18-19页 |
·权利,颠覆与含纳 | 第19-20页 |
·《血色子午线》中主要任务的塑造 | 第20-36页 |
·霍顿法官作为权利的象征 | 第20-31页 |
·霍顿法官作为骗子的形象 | 第21-23页 |
·霍顿法官作为好战分子的形象 | 第23-26页 |
·霍顿法官作为智者的形象 | 第26-31页 |
·孩子作为颠覆的象征 | 第31-36页 |
·孩子的自我意识 | 第32-34页 |
·孩子的潜在慈悲 | 第34-36页 |
第三章 科马克·麦卡锡的历史意识 | 第36-49页 |
·结局作为含纳的象征 | 第36-39页 |
·霍顿法官作为恋童癖的可能性 | 第37-39页 |
·结局作为含纳的意义 | 第39页 |
·科马克·麦卡锡对西部神话的结构 | 第39-43页 |
·美国西部神话 | 第39-40页 |
·麦卡锡笔下恐怖且孤寂的西部描写 | 第40-42页 |
·暴力话语 | 第42-43页 |
·孩子的死亡和法官的永生 | 第43-47页 |
·对美国印第安人的政策 | 第43-45页 |
·美国民众对印第安人的态度 | 第45-46页 |
·霍顿法官作为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象征 | 第46-47页 |
·麦卡锡的历史意识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