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17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4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选题意义 | 第11-14页 |
·相关研究述评 | 第14-15页 |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第2章 城镇化问题研究的理论概述 | 第17-24页 |
·城镇与城镇化 | 第17-19页 |
·城镇的内涵 | 第17-18页 |
·城镇化的内涵 | 第18页 |
·城镇化水平的度量 | 第18-19页 |
·城镇化的基本动力 | 第19页 |
·农业发展是城镇化的初始动力 | 第19页 |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 | 第19页 |
·第三产业是城镇化的后续动力 | 第19页 |
·城镇化的一般规律 | 第19-24页 |
·城镇化过程的阶段性规律 | 第20-21页 |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互动规律 | 第21-22页 |
·城镇化的不平衡规律 | 第22页 |
·城镇化的生态平衡规律 | 第22-24页 |
第3章 江西省城镇化进程的现状及评价 | 第24-33页 |
·江西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 第24-25页 |
·加快城镇化发展是缩小与全国经济发展平均水平差距的客观要求 | 第24页 |
·加快城镇化发展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 第24页 |
·加快城镇化发展是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的主要动力 | 第24-25页 |
·加快城镇化发展是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有效载体 | 第25页 |
·江西省城镇化进程的历史回顾 | 第25-26页 |
·恢复起步阶段(1949~1957年) | 第25页 |
·曲折发展阶段(1958~1967年) | 第25-26页 |
·停滞徘徊阶段(1968~1977年) | 第26页 |
·快速发展阶段(1978年至今) | 第26页 |
·江西省城镇化水平的现状评价 | 第26-29页 |
·城镇化水平较低 | 第26-27页 |
·城镇规模等级结构中“大中城市”欠发展 | 第27页 |
·城镇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缓慢 | 第27-28页 |
·各设区市城镇化水平差异很大,发展极不平衡 | 第28页 |
·城市总体实力不强,聚集效益不够明显 | 第28-29页 |
·城镇发展缺乏产业支撑,产业结构不合理 | 第29页 |
·江西省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解析 | 第29-33页 |
·行政区划的阻碍 | 第29-30页 |
·非农产业的偏差 | 第30页 |
·投资能力的缺乏 | 第30页 |
·资源和环境的约束 | 第30-31页 |
·制度和政策的缺失 | 第31页 |
·两种观念的冲突 | 第31-33页 |
第4章 江西省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 | 第33-57页 |
·江西城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33-40页 |
·城镇化进程的几种观念和思路 | 第33-34页 |
·选择中心城市的定量分析 | 第34-39页 |
·定量分析的结论 | 第39-40页 |
·江西城镇化发展的模式选择 | 第40-46页 |
·国外城镇化三种典型模式 | 第40-42页 |
·国内城镇化三种典型模式 | 第42-44页 |
·江西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回顾与评述 | 第44-45页 |
·目标模式:政府与市场共同推动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 第45-46页 |
·江西城镇化发展的速度选择 | 第46-50页 |
·合理的城镇化发展速度 | 第46-47页 |
·江西城镇化发展速度的定量分析 | 第47-50页 |
·定量分析的结论 | 第50页 |
·江西城镇化发展的产业选择 | 第50-57页 |
·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 | 第50-51页 |
·江西城镇主导产业存在的问题 | 第51-52页 |
·江西城镇化主导产业选择的定量分析 | 第52-56页 |
·定量分析的结论 | 第56-57页 |
第5章 加快江西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57-66页 |
·完善城镇体系结构,加强城市规划建设 | 第57-59页 |
·大力发展大中城市,改变城市首位度高的现状 | 第57页 |
·精心打造中心城市圈,中心城市带动小城市发展 | 第57-58页 |
·坚持推进三大经济带的发展 | 第58页 |
·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 | 第58-59页 |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主导产业 | 第59-61页 |
·优先发展主导产业 | 第59页 |
·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 第59-60页 |
·梯度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 第60-61页 |
·加快城镇制度、体制改革,推动全省城镇化和谐发展 | 第61-66页 |
·打破行政区划,改革和创新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 第61-62页 |
·完善土地管理体制,推进农村土地产权改革 | 第62-63页 |
·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制,拓宽城镇建设筹资渠道 | 第63页 |
·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提高小城镇社会保障水平 | 第63-65页 |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合理有序的流动 | 第65页 |
·创新地方干部的业绩考核机制,推进全省城镇化的和谐发展 | 第65-6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基本结论 | 第66页 |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
附录A 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与人口城市化水平的实证研究 | 第75-78页 |
附录B 打造中心城市圈的定量分析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