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1 常绿阔叶林 | 第12-13页 |
·常绿阔叶林的概念 | 第12页 |
·常绿阔叶林的分布 | 第12页 |
·常绿阔叶林的区系组成 | 第12-13页 |
2 常绿阔叶林结构和功能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武夷山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3 武夷山与其他区域常绿阔叶林研究比较 | 第17-18页 |
·研究的优势群落的类型不同 | 第17页 |
·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 第17页 |
·同一问题研究深度不同 | 第17-18页 |
4 常绿阔叶林研究展望 | 第18-19页 |
5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研究地点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20-37页 |
1 研究地点概况 | 第20-29页 |
·自然条件 | 第20-21页 |
·地质地貌 | 第20-21页 |
·气候 | 第21页 |
·土壤 | 第21页 |
·武夷山常绿阔叶林的结构特征 | 第21-26页 |
·甜槠林的结构特征 | 第22-23页 |
·丝栗栲林的结构特征 | 第23页 |
·米槠林的结构特征 | 第23-24页 |
·武夷山生态定位站的主要群落类型的结构特征 | 第24-25页 |
·其他类型常绿阔叶林 | 第25-26页 |
·样地概况 | 第26-29页 |
·甜槠和丝栗栲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样地概况 | 第26页 |
·米槠群落结构动态变化研究样地概况 | 第26-27页 |
·甜槠和丝栗栲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研究样地概况 | 第27页 |
·丝栗栲生物量测定样地概况 | 第27-28页 |
·甜槠和米槠林凋落物测定样地概况 | 第28页 |
·甜槠和丝栗栲林粗死木质残体测定样地概况 | 第28-29页 |
·甜槠林小气候测定样地概况 | 第29页 |
·甜槠林降水分量测定样地概况 | 第29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9-37页 |
·样地布设方法 | 第29-30页 |
·群落调查 | 第30页 |
·甜槠和丝栗栲林的样方调查 | 第30页 |
·米槠林的资料收集和样方调查 | 第30页 |
·物种多样性的测定方法 | 第30-32页 |
·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的测定方法 | 第32-33页 |
·样方调查 | 第32页 |
·种群个体大小等级划分 | 第32页 |
·种群分布格局的测定方法 | 第32-33页 |
·树木年轮宽度和密度的测定方法 | 第33页 |
·生物量的测定方法 | 第33页 |
·乔木层生物量的测定: | 第33页 |
·下木层和草本层生物量的测定 | 第33页 |
·凋落物和粗死木质残体的测定方法 | 第33-34页 |
·凋落物的收集与测定 | 第33-34页 |
·粗死木质残体野外调查和样品采集 | 第34页 |
·凋落物和粗死木质残体养分元素的化学分析 | 第34页 |
·小气候的测定方法 | 第34-35页 |
·小气候观测方法 | 第34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4-35页 |
·林内降水分量的测定方法 | 第35-37页 |
·样地布设 | 第35页 |
·林内穿透雨的测定 | 第35页 |
·树干茎流量的测定 | 第35-36页 |
·林冠截留量的计算 | 第36页 |
·统计方法 | 第36-37页 |
第三章 甜槠林和丝栗栲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 第37-45页 |
1 结果与分析 | 第37-43页 |
·甜槠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 第37-42页 |
·甜槠林物种相对多度分布 | 第37页 |
·甜槠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 第37-39页 |
·甜槠林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 | 第39-40页 |
·甜槠林草本植物和层间植物的物种多样性 | 第40-41页 |
·甜槠林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因子 | 第41-42页 |
·丝栗栲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 第42-43页 |
·丝栗栲林物种相对多度分布 | 第42页 |
·丝栗栲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 第42页 |
·丝栗栲林草本植物和层间植物的物种多样性 | 第42-43页 |
2 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米槠林群落结构动态变化分析 | 第45-52页 |
1 结果与分析 | 第45-51页 |
·不同年份米槠林物种多样性比较分析 | 第45-47页 |
·主要乔木种群的数量特征 | 第47-49页 |
·米槠林主要树种重要值的变化 | 第49-51页 |
2 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甜槠林和丝栗栲林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 | 第52-61页 |
1 结果与分析 | 第52-60页 |
·年龄结构 | 第52-54页 |
·甜槠种群年龄结构的数量特征 | 第52页 |
·甜槠群落年龄结构的数量特征 | 第52-54页 |
·丝栗栲种群年龄结构的数量特征 | 第54页 |
·丝栗栲群落年龄结构的数量特征 | 第54页 |
·种群分布格局 | 第54-58页 |
·甜槠和丝栗栲的分布 | 第54-55页 |
·甜槠和丝栗栲群落胸径大小级分布 | 第55-58页 |
·气象因子对丝栗栲树木年轮宽度和密度影响 | 第58-60页 |
·气象要素对年轮密度的影响 | 第58-59页 |
·气象要素对年轮宽度的影响 | 第59-60页 |
2 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丝栗栲林和甜槠林的现存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 | 第61-66页 |
1 结果与分析 | 第61-64页 |
·皮坑口丝栗栲林的现存生物量 | 第61-62页 |
·不同地点丝栗栲林的现存生物量 | 第62-63页 |
·不同地点甜槠林的现存生物量 | 第63-64页 |
2 小结 | 第64-66页 |
第七章 甜槠林和米槠林凋落物量及动态变化研究 | 第66-73页 |
1 结果与分析 | 第66-72页 |
·凋落物的年凋落量 | 第66页 |
·甜槠林年凋落物量 | 第66页 |
·米槠林年凋落物量 | 第66页 |
·凋落物的组成、产量和月动态变化 | 第66-70页 |
·凋落物的组成和产量 | 第66-68页 |
·凋落物的月动态变化 | 第68-70页 |
·凋落物营养元素含量分析 | 第70-72页 |
2 小结 | 第72-73页 |
第八章 甜槠林和丝栗栲林粗死木质残体的贮量动态 | 第73-86页 |
1 结果与分析 | 第73-85页 |
·粗死木质残体的贮量和组成 | 第73-80页 |
·甜槠林粗死木质残体的贮量和组成 | 第73-74页 |
·丝栗栲林粗死木质残体的贮量和组成 | 第74页 |
·甜槠林和丝栗栲林粗死木质残体贮量和组成的对比分析 | 第74-80页 |
·粗死木质残体的养分贮量 | 第80-82页 |
·粗死木质残体养分贮量的相关性 | 第82-85页 |
2 小结 | 第85-86页 |
第九章 甜槠林林内外温湿度变化特征分析 | 第86-91页 |
1 结果与分析 | 第86-90页 |
·林内外气温特征的比较分析 | 第86-89页 |
·林内外空气湿度特征的比较分析 | 第89页 |
·地理位置相近的不同地点小气候因子的比较 | 第89-90页 |
2 小结 | 第90-91页 |
第十章 甜槠常绿阔叶林林内降水分配特征分析 | 第91-98页 |
1 结果与分析 | 第91-97页 |
·大气降水特征 | 第91-92页 |
·穿透雨 | 第92-94页 |
·茎流量 | 第94-95页 |
·林冠截留量 | 第95-97页 |
2 小结 | 第97-98页 |
第十一章 结论与讨论 | 第98-102页 |
1 结论 | 第98-99页 |
2 讨论 | 第99-102页 |
附录 | 第102-109页 |
英文缩写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7页 |
详细摘要 | 第117-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