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18页 |
·产业转移的内涵和特点 | 第10-11页 |
·产业转移的内涵 | 第10页 |
·产业转移的特点 | 第10-11页 |
·问题提出和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问题提出 | 第11-12页 |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第2章 文献研究与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8-20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研究述评 | 第20页 |
·理论借鉴 | 第20-24页 |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第20-21页 |
·梯度理论 | 第21-22页 |
·钱纳里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 第22-24页 |
第3章 贵阳市工业化进程中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分析 | 第24-36页 |
·贵阳市经济发展情况介绍 | 第24-31页 |
·人均GDP现状 | 第24-25页 |
·产业结构现状 | 第25-27页 |
·就业结构现状 | 第27-28页 |
·城乡结构现状 | 第28-29页 |
·教育文化现状 | 第29-30页 |
·外贸结构现状 | 第30-31页 |
·贵阳市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描述 | 第31-36页 |
·承接产业转移规模与速度 | 第31-32页 |
·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域来源 | 第32-33页 |
·承接产业转移的行业结构 | 第33-34页 |
·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县分布 | 第34-36页 |
第4章 贵阳市承接产业转移的SWOT分析 | 第36-46页 |
·贵阳市承接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 | 第36-39页 |
·资源优势 | 第36-37页 |
·交通优势 | 第37-38页 |
·劳动力优势 | 第38页 |
·工业园区优势 | 第38页 |
·政策倾向优势 | 第38-39页 |
·贵阳市承接产业转移的相对劣势 | 第39-41页 |
·工业竞争力不强 | 第39页 |
·工业园区建设不快 | 第39页 |
·循环经济发展滞后 | 第39-40页 |
·复合型人才缺乏 | 第40页 |
·融资难度大 | 第40-41页 |
·贵阳市承接产业转移的机会 | 第41-42页 |
·“黔中经济区”战略机遇 | 第41-42页 |
·“工业强省”战略机遇 | 第42页 |
·“生产能力转移”战略机遇 | 第42页 |
·贵阳市承接产业转移的挑战 | 第42-43页 |
·区域发展软环境欠佳 | 第42页 |
·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低效 | 第42-43页 |
·来自外部的竞争日趋激烈 | 第43页 |
·贵阳市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选择 | 第43-46页 |
·增长型SO战略 | 第44页 |
·规避型ST战略 | 第44页 |
·扭转型WO战略 | 第44-45页 |
·防御型WT战略 | 第45-46页 |
第5章 贵阳市承接产业转移的问题和对策 | 第46-56页 |
·贵阳市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 | 第46-49页 |
·工业发展水平不高 | 第46-47页 |
·产业结构有待完善 | 第47-49页 |
·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 第49页 |
·贵阳市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 | 第49-56页 |
·培育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生产要素 | 第50-52页 |
·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及兴建工业园区 | 第52-54页 |
·加快信息化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 第54-56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56-58页 |
·研究结论 | 第56页 |
·研究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