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1页 |
1 引言 | 第11-35页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汽车车身用铝合金的应用现状 | 第12-15页 |
1.3 6000系铝合金的强化机制 | 第15-26页 |
1.3.1 金属材料的强化机制 | 第15-17页 |
1.3.2 Al-Mg-Si(-Cu)合金的强化机制与析出序列 | 第17-26页 |
1.4 合金元素对6000系铝合金的影响 | 第26-29页 |
1.4.1 Mg,Si | 第26页 |
1.4.2 Cu | 第26-27页 |
1.4.3 Ag | 第27-28页 |
1.4.4 Sn | 第28-29页 |
1.4.5 Mn,Cr,Fe | 第29页 |
1.5 溶质原子在合金中的偏聚行为 | 第29-31页 |
1.6 6000系铝合金热处理工艺 | 第31-33页 |
1.6.1 固溶淬火处理 | 第32页 |
1.6.2 时效处理 | 第32-33页 |
1.6.3 预处理工艺 | 第33页 |
1.7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3-35页 |
2 研究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35-3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5-36页 |
2.1.1 合金设计 | 第35页 |
2.1.2 热处理工艺 | 第35-3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6-39页 |
2.2.1 力学性能测试 | 第36-37页 |
2.2.2 差示扫描量热法 | 第37页 |
2.2.3 微观组织表征 | 第37-38页 |
2.2.4 模拟计算 | 第38-39页 |
3 Ag和Cu的添加对Al-Mg-Si合金自然时效和析出强化行为的影响 | 第39-69页 |
3.1 引言 | 第39页 |
3.2 Ag和Cu的添加对于合金自然时效后微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第39-49页 |
3.2.1 自然时效的硬度曲线及拉伸性能 | 第39-41页 |
3.2.2 自然时效后合金中原子团簇的3DAP分析 | 第41-44页 |
3.2.3 自然时效后合金中原子团簇的强化能力计算 | 第44-47页 |
3.2.4 讨论 | 第47-49页 |
3.3 Ag和Cu的添加对于合金人工时效阶段微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第49-61页 |
3.3.1 人工时效的硬度曲线及拉伸性能 | 第49-50页 |
3.3.2 合金析出动力学DSC分析 | 第50-51页 |
3.3.3 人工时效早期合金中原子团簇的3DAP分析 | 第51-55页 |
3.3.4 人工时效早期合金中原子团簇的强化能力计算 | 第55-57页 |
3.3.5 合金峰值时效微观结构的TEM表征 | 第57-60页 |
3.3.6 讨论 | 第60-61页 |
3.4 Ag和Cu的添加对于合金自然时效后人工时效的微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第61-66页 |
3.4.1 自然时效后人工时效的硬度曲线 | 第61-63页 |
3.4.2 自然时效对合金人工时效析出动力学的影响 | 第63-64页 |
3.4.3 自然时效后人工时效峰值的微观结构TEM表征 | 第64-66页 |
3.4.4 讨论 | 第6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6-69页 |
4 Ag的添加对Al-Mg-Si合金析出相演变机制的影响 | 第69-93页 |
4.1 引言 | 第69页 |
4.2 Ag添加对析出相演变的影响 | 第69-81页 |
4.2.1 合金人工时效硬度曲线 | 第69-70页 |
4.2.2 不同时效阶段合金微观结构的TEM表征 | 第70-73页 |
4.2.3 含Ag合金中析出相的原子分辨率HAADF-STEM表征 | 第73-79页 |
4.2.4 含Ag合金中析出相的3DAP分析 | 第79-81页 |
4.3 讨论 | 第81-91页 |
4.3.1 Ag对析出相结构演变的影响 | 第81-85页 |
4.3.2 Ag在析出相界面处的偏聚行为 | 第85-89页 |
4.3.3 Ag对析出相强化能力的影响 | 第89-9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5 Cu在析出相界面处的偏聚行为 | 第93-121页 |
5.1 引言 | 第93页 |
5.2 β′相的多种形貌和取向的现象 | 第93-107页 |
5.2.1 棒状β′相的HAADF-STEM表征 | 第93-97页 |
5.2.2 板条状β′相的HAADF-STEM表征 | 第97-99页 |
5.2.3 讨论 | 第99-107页 |
5.3 Cu在析出相界面处的偏聚行为 | 第107-118页 |
5.3.1 Cu在不同析出相界面处偏聚的HAADF-STEM表征 | 第107-116页 |
5.3.2 讨论 | 第116-11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8-121页 |
6 预时效及微合金化对Al-Mg-Si合金析出强化的综合影响 | 第121-135页 |
6.1 引言 | 第121-122页 |
6.2 不同预时效工艺下合金的机械性能 | 第122-126页 |
6.2.1 硬度曲线 | 第122-126页 |
6.2.2 拉伸性能 | 第126页 |
6.3 合金析出动力学DSC分析 | 第126-128页 |
6.4 预时效后合金的微观结构 | 第128-133页 |
6.4.1 原子团簇的3DAP表征 | 第128-130页 |
6.4.2 合金的微观结构TEM表征 | 第130-131页 |
6.4.3 析出相的HAADF-STEM表征 | 第131-133页 |
6.5 讨论 | 第133-134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34-135页 |
7 结论 | 第135-139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35-136页 |
7.2 研究工作的特点和创新点 | 第136-137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37-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51页 |
附录 | 第151-155页 |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51-152页 |
B.发明专利 | 第152页 |
C.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奖项 | 第152-153页 |
D.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53-155页 |
致谢 | 第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