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后方文学中的重庆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8-14页 |
第一章 陪都重庆的文化特性 | 第14-24页 |
第一节 移民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混杂性 | 第14-19页 |
第二节 抗战文化的主导性 | 第19-21页 |
第三节 政治文化的斗争性 | 第21-24页 |
第二章 流亡者的重庆体验及重庆形象嬗变 | 第24-40页 |
第一节 流徙之苦 | 第26-28页 |
第二节 贫病之困 | 第28-32页 |
第三节 乡思之愁 | 第32-36页 |
第四节 重庆形象的嬗变 | 第36-40页 |
第三章 烈日炙烤与雨雾笼罩的重庆 | 第40-54页 |
第一节 火辣的苦难重庆 | 第41-45页 |
第二节 雨迷离下的愁苦之城 | 第45-48页 |
第三节 雾笼罩下的黑暗之城 | 第48-54页 |
第四章 战火纷飞下的重庆空间 | 第54-72页 |
第一节 大轰炸下的殇城、慌城与刚毅之城 | 第55-60页 |
第二节 防空洞:受难的空间 | 第60-63页 |
第三节 房屋建筑:一座颓败而不失浮华的城市 | 第63-67页 |
第四节 茶馆:存有一丝“悠闲与浪漫”的公共空间 | 第67-72页 |
第五章 光怪陆离的重庆众生相 | 第72-94页 |
第一节 腐化的官僚 | 第72-78页 |
第二节 投机倒把的商人 | 第78-81页 |
第三节 欲望化身的交际花 | 第81-86页 |
第四节 落魄的爱国知识分子 | 第86-90页 |
第五节 受虐的小孩子 | 第90-94页 |
结语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0页 |
后记 | 第100-10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2页 |
硕士期间获奖情况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