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协同即时信息检索及其在电子教室中的应用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什么是多协同即时信息检索? | 第9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即时信息检索相关研究 | 第10页 |
·知识和数据协同的相关研究 | 第10-11页 |
·多Agent系统相关研究 | 第11页 |
·用户兴趣在检索中应用的相关研究 | 第11页 |
·电子教室相关研究 | 第11页 |
·本论文的工作与贡献 | 第11-12页 |
·章节组织安排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多协同即时信息检索相关理论与技术 | 第14-28页 |
·信息检索 | 第14-16页 |
·向量空间模型 | 第14-15页 |
·信息检索的评价 | 第15-16页 |
·搜索引擎 | 第16-18页 |
·信息采集 | 第16-17页 |
·标引 | 第17页 |
·索引数据库 | 第17-18页 |
·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 | 第18-21页 |
·数据挖掘步骤 | 第19-20页 |
·主要技术 | 第20-21页 |
·Web挖掘 | 第21页 |
·双库协同和双基协同 | 第21-22页 |
·多Agent技术 | 第22-26页 |
·Agent | 第22-23页 |
·多Agent系统 | 第23-26页 |
·用户个性化与兴趣向量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多协同即时信息检索 | 第28-37页 |
·即时信息检索 | 第28页 |
·多协同即时信息检索概念的提出 | 第28-29页 |
·多协同即时信息检索 | 第29-32页 |
·多协同即时信息检索体系结构总体设计 | 第29-30页 |
·Agent协同检索与精化系统 | 第30-31页 |
·Agent的软件设计问题 | 第31-32页 |
·多协同的分析与设计 | 第32-37页 |
·数据库和知识库的协同 | 第32-33页 |
·软件代理Agent的协同 | 第33-34页 |
·向量的协同 | 第34-35页 |
·分析与评价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多协同即时信息检索的电子教室 | 第37-57页 |
·电子教室的概念 | 第37-39页 |
·背景 | 第37-38页 |
·电子教室的特点 | 第38页 |
·当前电子教室的不足 | 第38-39页 |
·多协同即时信息检索电子教室总体设计 | 第39-43页 |
·主要思想 | 第39页 |
·基于即时信息检索的电子教室体系结构 | 第39页 |
·基于多协同即时信息检索的电子教室总体设计 | 第39-43页 |
·多协同即时信息检索电子教室分步设计与分析 | 第43-54页 |
·读写活动中的上下文分析 | 第44-45页 |
·输入缓冲区 | 第45页 |
·输出缓冲区 | 第45页 |
·抽取向量 | 第45-47页 |
·向量预处理过程 | 第47页 |
·向量提交 | 第47页 |
·检索操作 | 第47页 |
·基于课程模板的排序算法 | 第47-51页 |
·用户兴趣感知与排序 | 第51-54页 |
·返回结果优化处理 | 第54-55页 |
·精化处理过程 | 第54页 |
·读写有别 | 第54页 |
·字典核对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 第54页 |
·速度的即时性保证 | 第54-55页 |
·分析与评价 | 第55-57页 |
·性能的效果发挥 | 第55页 |
·单个Agent软件设计复杂度的下降 | 第55页 |
·兴趣分类和聚类带来的效益 | 第55-56页 |
·三种协同与学习角色的相关性 | 第56-57页 |
第五章 结论和下一步的工作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