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通史论文--研究、考订、评论论文--中国学、汉学论文

十八世纪英国汉学研究

内容提要第1-3页
Abstract第3-7页
导言第7-19页
 一、基本概念第7-9页
 二、英国汉学分期第9-16页
 三、选题意义与意图第16-19页
第一章 英国早期的中国观与早期汉学第一阶段(1558-17世纪末)第19-68页
 第一节 最初的中国观与前汉学述略第19-24页
 第二节 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对英国早期汉学的启蒙第24-33页
 第三节 早期汉学的诞生—《珀切斯游记》研究第33-44页
 第四节 欧洲大陆汉学著述在英国的传播及影响第44-53页
 第五节 对中国历史和语言文字的研究第53-63页
 第六节 英国早期“中国热”的预演第63-68页
第二章 英国早期汉学第二阶段的“中国热”(1688-18世纪中后期)第68-101页
 第一节 英国早期汉学步入第二阶段第68-75页
 第二节 欧洲大陆汉学著述的英译及影响第75-80页
 第三节 “中国热”兴起原因探析第80-85页
 第四节 “中国室内装饰热”与罗可可艺术第85-89页
 第五节 “中国园林热”的流行第89-95页
 第六节 “中国传统文化热”与本土文化的融合第95-101页
第三章 “中国热”与英国早期汉学的发展第101-132页
 第一节 政治、思想领域里的“乌托邦”第101-105页
 第二节 兰姆塞对儒学经典的介绍和利用第105-113页
 第三节 中国语言文字和历史的再研究第113-120页
 第四节 英国文学里的中国形象第120-124页
 第五节 “航海汇编热”与中国地理学的发展第124-132页
第四章 英国早期汉学向现代汉学的过渡(18世纪中期-1792)第132-167页
 第一节 笛福对中国的批评和嘲讽第132-139页
 第二节 安逊《航海记》对中国观的影响第139-144页
 第三节 “乌托邦”式中国观之论争第144-151页
 第四节 “中国热”回落与汉学“逆流”第151-156页
 第五节 琼斯与亚洲学会及其汉语研究第156-167页
第五章 马戛尔尼使团与现代汉学的产生(1792-世纪之交)第167-199页
 第一节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之过程第167-172页
 第二节 使团成员的主要汉学成果述略第172-176页
 第三节 使团成员对中国物质文化的研究第176-184页
 第四节 使团成员对中国非物质文化的研究第184-193页
 第五节 马戛尔尼使团对英国汉学的促进第193-199页
结语第199-205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205-219页
后记第219页

论文共2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敦煌写本《开蒙要训》研究
下一篇:基于经济报道标题语料库的概念隐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