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4页 |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7页 |
| ·腐浆的产生 | 第9-12页 |
| ·腐浆微生物的来源 | 第9-10页 |
| ·腐浆微生物生物膜的形成 | 第10-11页 |
| ·腐浆的危害 | 第11-12页 |
| ·引起抄纸产量减少 | 第11页 |
| ·引起成品质量下降 | 第11-12页 |
| ·引起纸浆 pH 值的波动 | 第12页 |
| ·产生有毒气体 | 第12页 |
| ·腐浆细菌的鉴定 | 第12-18页 |
| ·形态结构和培养特性观察 | 第12-13页 |
| ·微生物形态结构 | 第12页 |
| ·微生物培养特性观察 | 第12-13页 |
| ·生理生化技术用于鉴定细菌 | 第13-16页 |
| ·革兰氏染色 | 第13页 |
| ·细菌的芽孢染色 | 第13页 |
| ·细菌的荚膜染色 | 第13页 |
| ·糖类发酵试验 | 第13-14页 |
| ·淀粉水解试验 | 第14页 |
| ·甲基红试验(M.R.试验) | 第14页 |
| ·乙酰甲基甲醇试验(V.P.试验) | 第14页 |
| ·柠檬酸盐利用试验 | 第14页 |
| ·产生氨及硫化氢试验 | 第14-15页 |
| ·石蕊牛乳试验 | 第15页 |
| ·KOH 拉丝试验 | 第15页 |
| ·氧化酶试验 | 第15-16页 |
| ·接触酶试验 | 第16页 |
| ·16S rRNA 鉴定技术 | 第16-18页 |
| ·16 S rRNA 作为细菌分子鉴定的依据 | 第16-17页 |
| ·l6 S rRNA 序列分析鉴定细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第17-18页 |
| ·生物膜的检测方法 | 第18-20页 |
| ·茵体计数 | 第18页 |
| ·染色法 | 第18页 |
| ·荧光法 | 第18-19页 |
|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 第19页 |
| ·电子显微镜 | 第19页 |
| ·原子力显微镜(AFM) | 第19-20页 |
| ·絮凝率检测 | 第20页 |
| ·造纸系统生物膜去除方法 | 第20-22页 |
| ·杀菌剂的控制 | 第20-21页 |
| ·其他的控制 | 第21-22页 |
| ·溶菌酶的特性 | 第22-2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意义及创新点 | 第25-27页 |
|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 ·研究意义 | 第25页 |
| ·创新之处 | 第25-27页 |
| 第二章 腐浆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 | 第27-38页 |
| ·前言 | 第27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27-33页 |
|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27-29页 |
| ·实验仪器 | 第27-28页 |
| ·实验药品 | 第28页 |
| ·样品来源 | 第28-29页 |
| ·培养基选择 | 第29页 |
| ·实验方法 | 第29-33页 |
| ·分离筛选方法 | 第29页 |
| ·形态及生理生化鉴定 | 第29-32页 |
| ·菌株分子鉴定: | 第32-3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3-37页 |
| ·细菌形态特征 | 第33页 |
| ·生理生化实验结果 | 第33-34页 |
| ·测序结果分析及系统进化树分析 | 第34-37页 |
| ·PCR 扩增产物电泳结果 | 第34-35页 |
| ·PCR 产物序列 | 第35页 |
| ·序列与 GenBank 数据库对比分析 | 第35-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三章 腐浆细菌生物膜活性的测定及测定方法的优化 | 第38-46页 |
| ·前言 | 第38页 |
| ·原料与方法 | 第38-40页 |
|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38-40页 |
| ·实验仪器 | 第38-39页 |
| ·实验药品 | 第39页 |
| ·样品来源 | 第39页 |
| ·培养基选择 | 第39页 |
| ·回接试样成分 | 第39页 |
| ·菌株的回接与检测 | 第39-40页 |
| ·优化实验方法 | 第4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0-45页 |
| ·腐浆回接实验 | 第40-41页 |
| ·优化实验 | 第41-45页 |
| ·发酵时间对絮凝活性的影响: | 第41-42页 |
| ·CaCl_2添加量对腐浆微生物絮凝活性的影响 | 第42页 |
| ·菌液添加量对腐浆微生物絮凝活性的影响 | 第42-43页 |
| ·搅拌时间对腐浆微生物絮凝活性的影响 | 第43-44页 |
| ·沉降时间的确定 | 第44-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四章 溶菌酶处理腐浆微生物特性的初探 | 第46-53页 |
| ·前言 | 第46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6-47页 |
| ·实验试剂 | 第46页 |
| ·实验仪器 | 第46页 |
| ·实验方法 | 第46-4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7-52页 |
| ·酶添加到模拟白水中研究 | 第47页 |
| ·酶反应条件的确定 | 第47-51页 |
| ·酶用量对腐浆微生物生成性能的影响 | 第47-48页 |
| ·温度对酶处理腐浆微生物的影响 | 第48-49页 |
| ·pH 值对酶处理腐浆微生物的影响 | 第49-50页 |
| ·反应时间对酶处理腐浆微生物的影响 | 第50-51页 |
| ·溶菌酶和异噻唑啉酮配合使用 | 第5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附录 | 第57-67页 |
| 已发表论文 | 第67-68页 |
| 详细摘要 | 第68-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