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水文地球化学 | 第12页 |
|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演化的研究 | 第12-14页 |
|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地下水水化学成分研究中的应用 | 第14-15页 |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16页 |
| ·论文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泾惠渠灌区概况 | 第17-25页 |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7-21页 |
| ·地理位置 | 第17页 |
| ·地质地貌 | 第17-18页 |
| ·气象与气候特征 | 第18-20页 |
| ·河流水系概况 | 第20页 |
| ·渠系及建筑物布置 | 第20-21页 |
| ·地下水开采利用情况 | 第21-23页 |
| ·地下水开采情况 | 第21页 |
| ·地下水利用情况 | 第21-23页 |
| ·土地利用状况 | 第23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3-25页 |
| ·农业概况 | 第23-24页 |
| ·工业概况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泾惠渠灌区水文地质条件 | 第25-32页 |
| ·地下水的类型及其分布 | 第25页 |
| ·潜水 | 第25页 |
| ·承压水 | 第25页 |
| ·潜水的流向及水力坡降 | 第25-26页 |
| ·潜水的流向 | 第25-26页 |
| ·水力坡度 | 第26页 |
| ·潜水含水层的径流、补给、排泄条件 | 第26-28页 |
| ·补给条件 | 第26-27页 |
| ·径流条件 | 第27-28页 |
| ·排泄条件 | 第28页 |
| ·潜水动态规律 | 第28-31页 |
| ·年内潜水水位动态规律 | 第28-29页 |
| ·潜水多年动态变化规律 | 第29-31页 |
| ·水文地质分区 | 第31-32页 |
| ·分区依据 | 第31页 |
| ·水文地质分区 | 第31-32页 |
| 第四章 泾惠渠灌区地下水水化学成分区域变化特征 | 第32-52页 |
| ·样品的采集和分析 | 第32-34页 |
| ·样品的采集 | 第32-33页 |
| ·样品的分析 | 第33-34页 |
| ·数据分析方法介绍 | 第34-37页 |
| ·总溶解性固体(TDS)和水化学类型的区域变化 | 第37-39页 |
| ·总硬度的区域变化 | 第39-40页 |
| ·地下水酸碱性的区域变化 | 第40-41页 |
| ·地下水中宏量组分的区域变化及影响因素 | 第41-47页 |
| ·Cl~-的区域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 第42-43页 |
| ·SO_4~(2-)区域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 第43页 |
| ·HCO3~-区域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 第43-44页 |
| ·Na~+区域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 第44-45页 |
| ·Ca~(2+)的区域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 第45-46页 |
| ·Mg~(2+)的区域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 第46-47页 |
| ·地下水中微量组分的区域分布 | 第47-49页 |
| ·泾惠渠灌区水化学成分区域变化规律小结 | 第49-52页 |
| 第五章 地下水水化学成分演化特征和形成特点 | 第52-70页 |
|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 第52-54页 |
|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 | 第52-53页 |
| ·影响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的基本因素 | 第53-54页 |
| ·泾惠渠灌区地下水水化学成分演化特征 | 第54-63页 |
| ·1990 年泾惠渠灌区地下水水质概况 | 第54-55页 |
| ·1990 年至今灌区地下水TDS 的变化特征 | 第55-58页 |
| ·1990 年至今灌区地下水常量组分的变化特征 | 第58-63页 |
| ·泾惠渠灌区水化学成分形成特点 | 第63-70页 |
| ·利用离子毫克当量比值分析水化学成分形成特点 | 第63-65页 |
| ·地下水中常量离子含量比例与TDS 含量的关系及其形成特点 | 第65-70页 |
| 结论 | 第70-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