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2页 |
| 第一章 综述 | 第12-30页 |
| ·离子通道概述 | 第12-18页 |
| ·离子通道 | 第12页 |
| ·离子通道的发现和研究历史 | 第12-13页 |
| ·离子通道的功能和类型 | 第13-15页 |
| ·离子通道的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离子通道病(channelopathy) | 第16-18页 |
| ·HCN 基因家族 | 第18-20页 |
| ·HCN 基因家族概述 | 第18页 |
| ·HCN 的4 种亚型及其分布 | 第18页 |
| ·HCN 的分子结构 | 第18-19页 |
| ·HCN 与心脏起搏 | 第19页 |
| ·HCN 与心脏起搏的调节 | 第19页 |
| ·HCN 与心脏起搏疾病 | 第19-20页 |
| ·基因治疗 | 第20-23页 |
| ·基因治疗的概念 | 第20页 |
| ·基因转移系统 | 第20-23页 |
| ·生物起搏器构建常用技术 | 第23-27页 |
| ·基因治疗 | 第23-25页 |
| ·细胞治疗 | 第25-27页 |
| ·激素治疗 | 第27页 |
| ·膜片钳技术 | 第27-28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8页 |
| ·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28-30页 |
| 第二章 突变型克隆的构建方法 | 第30-39页 |
| ·PCR 技术 | 第30-32页 |
| ·PCR 技术的原理 | 第30页 |
| ·引物设计的原则 | 第30-31页 |
| ·PCR 反应体系 | 第31页 |
| ·PCR 注意事项 | 第31-32页 |
| ·点突变 | 第32-34页 |
| ·引物设计的一般原则 | 第32-33页 |
| ·原理 | 第33页 |
| ·结果分析 | 第33页 |
| ·注意事项 | 第33-34页 |
| ·缺失突变 | 第34-36页 |
| ·Stratagen’s protocol | 第34页 |
| ·SOE PCR | 第34页 |
| ·引物设计原则 | 第34页 |
| ·结果分析 | 第34-35页 |
| ·注意事项 | 第35-36页 |
| ·TAKARA’s protocol | 第36页 |
| ·原理 | 第36页 |
| ·引物设计的原则 | 第36页 |
| ·结果分析 | 第36页 |
| ·注意事项 | 第36页 |
| ·限制性内切酶介导的缺失突变 | 第36-39页 |
| ·原理 | 第36-37页 |
| ·引物设计原则 | 第37-38页 |
| ·结果分析 | 第38页 |
| ·注意事项 | 第38-39页 |
| 第三章 HCN1、 HCN2 基因慢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9-57页 |
| ·HCN1/2 各种突变体的构建 | 第39-54页 |
| ·突变及缺失位点选择的理论依据 | 第3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3页 |
| ·pcDNA3-HCN1、HCN2 的鉴定 | 第43-44页 |
| ·点突变 | 第44-46页 |
| ·HCN1-ΔEVY、HCN1E272A-ΔEVY 的构建 | 第46-50页 |
| ·HCN2- ΔEVY,HCN2E324A-?EVY 的构建 | 第50-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慢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4-5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4页 |
| ·启动子的选择与克隆 | 第54-56页 |
| ·慢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6-57页 |
| 第四章 慢病毒的制造和滴度测定 | 第57-73页 |
| ·慢病毒的包装系统 | 第58-60页 |
| ·包装成分 | 第58-59页 |
| ·载体系统 | 第59-60页 |
| ·慢病毒的包装细胞系 | 第6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60-62页 |
| ·实验材料 | 第60页 |
| ·仪器、耗材及试剂 | 第60-62页 |
| ·转染和感染 | 第62-69页 |
| ·细胞转染用质粒的制备 | 第62-64页 |
| ·293FT 细胞的培养 | 第64-65页 |
| ·心肌细胞培养 | 第65-67页 |
| ·转染 | 第67-68页 |
| ·病毒浓缩 | 第68页 |
| ·感染及滴度测定 | 第68-69页 |
| ·实验结果 | 第69-71页 |
| ·磷酸钙法转染293FT 细胞 | 第69页 |
| ·慢病毒感染293FT 细胞 | 第69-70页 |
| ·慢病毒感染心肌细胞 | 第70-71页 |
| ·讨论 | 第71-73页 |
| ·转染用质粒DNA 的要求 | 第71-72页 |
| ·影响病毒滴度的因素 | 第72页 |
| ·影响目的基因表达的因素 | 第72-73页 |
| 第五章 膜片钳技术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 | 第73-79页 |
| ·材料与于方法 | 第73页 |
| ·实验材料 | 第73页 |
| ·仪器及试剂 | 第73页 |
| ·电极的拉制 | 第73-74页 |
| ·玻璃微电极的处理 | 第73页 |
| ·两步法拉制电极 | 第73-74页 |
| ·检查电极 | 第74页 |
| ·细胞制备 | 第74页 |
| ·HEK293 细胞的感染 | 第74页 |
| ·细胞处理 | 第74页 |
| ·电流记录 | 第74-77页 |
| ·HCN1 组不同克隆的通道的I_f电流和I-曲线的比较 | 第75-76页 |
| ·HCN2 组不同克隆的通道的I_f电流和I-V 曲线的比较 | 第76-77页 |
| ·讨论 | 第77-79页 |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7页 |
| 致谢 | 第87-88页 |
| 作者简历 | 第88-89页 |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