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0页 |
·微乳液 | 第12-18页 |
·微乳液的分类和定义 | 第12-13页 |
·微乳液的形成机理和制备方法 | 第13-15页 |
·微乳液聚合 | 第15-18页 |
·微乳液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 第18页 |
·导电高分子 | 第18-26页 |
·导电聚苯胺概述 | 第19-20页 |
·聚苯胺结构 | 第20页 |
·导电机理 | 第20-21页 |
·聚苯胺的掺杂 | 第21-23页 |
·合成方法 | 第23页 |
·聚苯胺的防腐机理 | 第23-24页 |
·纳米聚苯胺核壳结构型聚合物 | 第24-26页 |
·定量结构-性质活性关系的概述 | 第26-27页 |
·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7-28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微乳液体系合成纳米聚苯乙烯及聚(苯乙烯-苯乙烯磺酸钠) | 第30-41页 |
·引言 | 第30页 |
·苯乙烯微乳液体系相图 | 第30-35页 |
·实验原料和实验仪器 | 第30-31页 |
·绘制水/SDS/正戊醇/苯乙烯微乳液拟四元相图 | 第3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1-35页 |
·微乳液法合成聚苯乙烯纳米粒子和聚(苯乙烯-苯乙烯磺酸钠) | 第35-40页 |
·实验原料和实验仪器 | 第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6-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微乳液体系合成聚苯胺及聚苯胺的掺杂 | 第41-49页 |
·引言 | 第41页 |
·聚苯胺纳米胶粒的制备及其掺杂 | 第41-43页 |
·实验原料和实验仪器 | 第41-42页 |
·聚苯胺纳米胶粒的制备 | 第42-43页 |
·聚苯胺的掺杂 | 第4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3-47页 |
·透射电镜表征分析 | 第43-44页 |
·扫描电镜表征分析 | 第44页 |
·电导率的测定及pH值对电导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红外光谱表征分析 | 第45-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微乳液法合成纳米聚苯胺/聚苯乙烯核-壳结构型聚合物 | 第49-58页 |
·引言 | 第49页 |
·实验原料和实验仪器 | 第49-50页 |
·实验原料 | 第49-50页 |
·实验仪器 | 第50页 |
·实验方法 | 第50-51页 |
·聚苯胺的包覆 | 第50-5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1-54页 |
·聚苯胺/聚苯乙烯纳米微球的表征分析 | 第51-53页 |
·苯胺包覆量对电导率的影响 | 第53-54页 |
·聚苯胺/聚(苯乙烯-苯乙烯磺酸钠)乳胶粒子防腐性能测试 | 第54-56页 |
·实验原料和实验仪器 | 第54-55页 |
·实验方法 | 第5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用定量结构性质关系(QSPR)预测表面活性剂的浊点 | 第58-72页 |
·引言 | 第58-59页 |
·定量结构性质关系(QSPR)概述 | 第58页 |
·表面活性剂的浊点 | 第58-59页 |
·计算方法 | 第59-62页 |
·多元线性回归(MLR) | 第59-61页 |
·偏最小二乘(PLS) | 第61-6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2-66页 |
·描述符的选择 | 第62-63页 |
·相关系数分析 | 第63-65页 |
·两种方法比较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7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8-79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