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再生混凝土应用及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再生混凝土的概念 | 第13页 |
1.2.2 国内外再生混凝土的应用现状 | 第13-17页 |
1.2.3 再生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缓释减水剂对再生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1 缓释减水剂的特性 | 第18-19页 |
1.3.2 缓释减水剂在再生混凝土中的应用 | 第19页 |
1.3.3 缓释减水剂对再生混凝土的作用机理 | 第19页 |
1.3.4 缓释减水剂改善再生混凝土性能的重点及难点 | 第19-20页 |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方案 | 第20-22页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1页 |
1.4.3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2章 试验原材料及方法 | 第22-42页 |
2.1 原材料 | 第22-27页 |
2.1.1 水泥 | 第22页 |
2.1.2 粉煤灰 | 第22-23页 |
2.1.3 聚羧酸高性能缓释减水剂 | 第23页 |
2.1.4 天然河沙 | 第23-24页 |
2.1.5 再生骨料的制备 | 第24-27页 |
2.1.6 其他实验材料 | 第27页 |
2.2 配合比设计 | 第27-29页 |
2.2.1 配合比设计思路 | 第27-28页 |
2.2.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第28页 |
2.2.3 混凝土试件的制备 | 第28-29页 |
2.3 砂的细度模数试验 | 第29-30页 |
2.4 再生粗骨料各项性能指标检测 | 第30-31页 |
2.4.1 压碎指标 | 第30页 |
2.4.2 吸水率 | 第30-31页 |
2.4.3 表观密度 | 第31页 |
2.5 混凝土性能检测方法 | 第31-42页 |
2.5.1 坍落度和扩展度测试 | 第31-33页 |
2.5.2 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 第33-34页 |
2.5.3 混凝土的劈裂强度 | 第34-36页 |
2.5.4 氯离子渗透实验(电阻法) | 第36-38页 |
2.5.5 碳化试验 | 第38-39页 |
2.5.6 吸水率试验 | 第39-42页 |
第3章 缓释减水剂对再生混凝土流动度的影响结果分析 | 第42-52页 |
3.1 缓释减水剂对再生混凝土初始和1h后流动度的影响 | 第42-45页 |
3.2 同一种再生骨料取代率下减水剂对坍落度的影响 | 第45-48页 |
3.3 同一种再生骨料取代率下减水剂对扩展度的影响 | 第48-52页 |
第4章 缓释减水剂对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 第52-66页 |
4.1 缓释减水剂对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 第52-58页 |
4.1.1 缓释减水剂对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影响的结果分析 | 第52-58页 |
4.1.2 缓释减水剂对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影响的结果分析 | 第58页 |
4.2 缓释减水剂对再生混凝土劈裂强度的影响 | 第58-66页 |
4.2.1 缓释减水剂对再生混凝土劈裂强度影响的结果分析 | 第58-64页 |
4.2.2 缓释减水剂对再生混凝土劈裂强度影响的总结 | 第64-66页 |
第5章 缓释减水剂对再生混凝土耐久性能的影响研究 | 第66-83页 |
5.1 缓释减水剂对再生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的影响 | 第66-73页 |
5.1.1 再生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深度的影响分析 | 第66-69页 |
5.1.2 非稳态氯离子迁移系数的影响分析 | 第69-73页 |
5.1.3 缓释减水剂对再生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的影响结论 | 第73页 |
5.2 缓释减水剂对再生骨料混凝土碳化深度的影响 | 第73-77页 |
5.2.1 缓释减水剂对再生混凝土碳化深度影响的结果分析 | 第73-77页 |
5.2.2 缓释减水剂对再生混凝土碳化深度影响的总结 | 第77页 |
5.3 缓释减水剂对再生混凝土吸水率的影响 | 第77-83页 |
5.3.1 缓释减水剂对再生混凝土吸水率影响的结果分析 | 第77-81页 |
5.3.2 缓释减水剂对再生混凝土吸水率影响的总结 | 第81-83页 |
第6章 缓释减水剂对再生混凝土性能影响的内在机理分析 | 第83-95页 |
6.1 缓释减水剂对新拌混凝土流动性能的影响 | 第83-85页 |
6.2 缓释减水剂对硬化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85-93页 |
6.3 再生混凝土坍落度与抗压强度之间的关系 | 第93-94页 |
6.4 小结 | 第94-95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5-98页 |
7.1 结论 | 第95-96页 |
7.2 展望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