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4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四、选题创新之处 | 第12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六、惯性思维的概念和分类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所形成的惯性思维及影响 | 第14-24页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所形成的惯性思维 | 第14-21页 |
一、“阶级斗争”惯性思维的发展过程 | 第14-16页 |
二、“群众运动”惯性思维的发展过程 | 第16-17页 |
三、“革命”惯性思维的发展过程 | 第17-18页 |
四、“计划经济”惯性思维的发展过程 | 第18-20页 |
五、“战争与革命”惯性思维的发展过程 | 第20-21页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所形成惯性思维的影响 | 第21-24页 |
一、惯性思维阻碍了人们的创新 | 第21页 |
二、惯性思维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 第21-22页 |
三、惯性思维挫伤了人们进行建设的心理 | 第22页 |
四、惯性思维妨碍了国家的正常运作 | 第22-24页 |
第二章 邓小平能够冲破惯性思维具备的条件 | 第24-34页 |
第一节 敢于坚持实事求是 | 第24-27页 |
一、坚持从实际出发思考问题 | 第24-25页 |
二、坚持真抓实干 | 第25-27页 |
第二节 拥有开拓创新的勇气 | 第27-30页 |
一、大胆突破僵化教条思想的束缚 | 第27-28页 |
二、在经济建设中提倡敢试敢闯 | 第28-29页 |
三、敢于改变领导方式 | 第29-30页 |
第三节 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 第30-34页 |
一、对“文化大革命”教训的总结 | 第30-31页 |
二、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教训的总结 | 第31页 |
三、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验的借鉴 | 第31-32页 |
四、对改革开放新鲜经验的总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邓小平树立的新思维 | 第34-43页 |
第一节 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维 | 第34-35页 |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维的树立过程 | 第34-35页 |
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维的主要内容 | 第35页 |
第二节 树立“不搞运动”思维 | 第35-37页 |
一、“不搞运动”思维的树立过程 | 第35-36页 |
二、“不搞运动”思维的主要内容 | 第36-37页 |
第三节 树立“改革开放”思维 | 第37-39页 |
一、“改革开放”思维的树立过程 | 第37-38页 |
二、“改革开放”思维的主要内容 | 第38-39页 |
第四节 树立“市场经济”思维 | 第39-41页 |
一、“市场经济”思维的树立过程 | 第39-40页 |
二、“市场经济”思维的主要内容 | 第40-41页 |
第五节 树立“和平与发展”思维 | 第41-43页 |
一、“和平与发展”思维的树立过程 | 第41-42页 |
二、“和平与发展”思维的主要内容 | 第42-43页 |
第四章 邓小平冲破惯性思维的启示 | 第43-47页 |
第一节 必须坚持党的思想路线 | 第43-44页 |
一、深刻把握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 第43页 |
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不动摇 | 第43-44页 |
第二节 必须敢于大胆地进行理论创新 | 第44-45页 |
一、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大胆进行理论创新 | 第44-45页 |
二、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中的实践创新 | 第45页 |
第三节 必须不断总结经验 | 第45-47页 |
一、要从国际与国内双重视角总结经验 | 第45-46页 |
二、及时把新鲜的经验上升到理论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后记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