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5页 |
前言 | 第5-8页 |
第一章 中国瓷宫带来的新风气 | 第8-18页 |
第一节 路易十四的“瓷特里阿农”宫 | 第8-10页 |
第二节 “中国风格”建筑的“入侵” | 第10-18页 |
一、仿制园林建筑 | 第10-15页 |
二、宫殿中的“中国风格” | 第15-16页 |
三、“中国塔”在欧洲 | 第16-18页 |
第二章 “中国风格”建筑影响欧洲的契机 | 第18-22页 |
第一节 “中国风格”影响西方的时代背景 | 第18-19页 |
一、法国的重要作用及整个欧洲的思想背景 | 第18-19页 |
二、欧洲对外界的向往和接纳 | 第19页 |
第二节 “中国风格”传播的条件和途径 | 第19-22页 |
一、商业的发展 | 第19-20页 |
二、传教士的功劳 | 第20-22页 |
第三章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建筑 | 第22-27页 |
第一节 钱伯斯:英国图画式园林的奠基人 | 第22-25页 |
第二节 柏石曼:第一位全面考察中国古建筑的德国建筑师 | 第25-27页 |
第四章 影响西方的中国建筑的美学意蕴 | 第27-33页 |
第一节 影响西方的中国建筑艺术的形式美 | 第27-30页 |
一、中国建筑的独特造型 | 第27-28页 |
二、中国建筑的独特材料 | 第28-29页 |
三、中国建筑的“空间性”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影响西方的中国建筑艺术的内在美 | 第30-33页 |
一、人与自然:“天人合一” | 第30-31页 |
二、宗教性和伦理性的互补 | 第31-32页 |
三、深远的意境美 | 第32-33页 |
第五章 中国建筑影响西方的意义 | 第33-38页 |
第一节 建筑美的本质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当代西方的“中国情结” | 第34-36页 |
一、18 世纪之后的“中国风格”建筑 | 第34-35页 |
二、大放光彩的华裔建筑师 | 第35-36页 |
第三节 文化借鉴的意义 | 第36-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谢辞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附录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