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山南北坡不同海拔高度表土理化性质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1 引言 | 第12-25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 ·大青山土壤理化性质研究现状 | 第12-24页 |
| ·关于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 | 第12-23页 |
| ·大青山的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 ·论文研究的内容、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 ·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24页 |
| ·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25-29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25-27页 |
| ·地理位置 | 第25-26页 |
| ·气候条件 | 第26页 |
| ·土壤条件 | 第26页 |
| ·植被状况 | 第26-27页 |
| ·采样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 ·采样路线 | 第27-28页 |
|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 3 土壤水分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 第29-32页 |
| ·测土壤含水量的意义 | 第29页 |
|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 第29页 |
| ·大青山土壤含水量的统计分析 | 第29-30页 |
| ·土壤含水量随海拔的变化 | 第30-32页 |
| ·小结 | 第32页 |
| 4 土壤容重、比重、孔隙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 第32-37页 |
| ·土壤容重 | 第32-34页 |
| ·土壤容重的测定 | 第32-33页 |
| ·土壤容重随海拔高度变化关系 | 第33-34页 |
| ·土壤比重 | 第34-35页 |
| ·土壤比重的测定 | 第34页 |
| ·土壤比重随海拔变化关系 | 第34-35页 |
| ·土壤孔隙度 | 第35-37页 |
| ·土壤孔隙度的计算 | 第35页 |
| ·土壤孔隙度随海拔高度变化的关系 | 第35-37页 |
| ·小结 | 第37页 |
| 5 土壤机械组成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 第37-47页 |
| ·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 | 第37-41页 |
| ·土壤各粒级间的变化 | 第41-46页 |
| ·土壤质地 | 第46-47页 |
| ·小结 | 第47页 |
| 6 pH 值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 第47-50页 |
| ·pH 值的测定 | 第47-48页 |
| ·测定意义 | 第47-48页 |
| ·方法选择的依据 | 第48页 |
| ·电位法原理 | 第48页 |
| ·大青山土壤pH 值的统计分析 | 第48-49页 |
| ·pH 值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 第49页 |
| ·小结 | 第49-50页 |
| 7 电导率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 第50-52页 |
| ·电导率的测定 | 第50页 |
| ·目的意义 | 第50页 |
| ·测定原理与方法 | 第50页 |
| ·土壤电导率的统计分析 | 第50-51页 |
| ·土壤电导率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 第51-52页 |
| ·小结 | 第52页 |
| 8 CaCO_3 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 第52-55页 |
| ·CaCO_3 的测定 | 第52-53页 |
| ·目的意义 | 第52-53页 |
| ·测定原理 | 第53页 |
| ·大青山土壤 CaCO_3 的统计分析 | 第53-54页 |
| ·CaCO_3 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 第54页 |
| ·小结 | 第54-55页 |
| 9 土壤有机质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 第55-61页 |
|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 第55-5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6-61页 |
| ·传统统计学分析 | 第56-59页 |
| ·大青山土壤有机质地统计学变异特征 | 第59-60页 |
| ·土壤有机质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 第60-61页 |
| ·小结 | 第61页 |
| 10 结论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71页 |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