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 ·工程背景 | 第10页 |
| ·理论背景 | 第10-11页 |
|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地基沉降计算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常规计算方法 | 第11-12页 |
| ·考虑三向应力状态的沉降计算方法 | 第12页 |
| ·应力路径法 | 第12-13页 |
| ·数值分析法 | 第13-15页 |
| ·地基沉降预测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曲线拟合法 | 第15-16页 |
| ·灰色理论法 | 第16页 |
| ·人工神经网络法等 | 第16-17页 |
| ·不同处治方法在改扩建工程中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8-19页 |
| ·地基处理方法的优选 | 第18-19页 |
| ·新老路基结合部的处治技术 | 第19页 |
| ·对于新老路基衔接处的理论及计算研究 | 第19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第2章 山区道路改扩建有限元分析方法 | 第20-27页 |
| ·引言 | 第20页 |
| ·土体的本构关系和有限元分析 | 第20-24页 |
| ·破坏准则 | 第20页 |
| ·屈服准则 | 第20-23页 |
| ·硬化规律 | 第23-24页 |
| ·流动法则 | 第24页 |
| ·弹塑性矩阵 | 第24页 |
| ·接触面单元的本构关系和有限元分析 | 第24-27页 |
| 第3章 新老路基差异沉降数值模拟分析 | 第27-42页 |
| ·引言 | 第27页 |
| ·有限差分法的基本原理 | 第27页 |
| ·有限差分法的解题步骤 | 第27-29页 |
| ·导数的有限差分 | 第27-28页 |
| ·运动方程 | 第28页 |
| ·应力应变以及节点不平衡力 | 第28-29页 |
| ·阻尼力 | 第29页 |
| ·计算循环示意图 | 第29页 |
| ·FLAC3D 程序简介 | 第29-32页 |
| ·本构模型的选择 | 第30页 |
| ·有限差分网格 | 第30页 |
| ·接触面 | 第30-31页 |
| ·边界条件 | 第31页 |
| ·初始地应力场 | 第31-32页 |
| ·施工期的数值模拟 | 第32-40页 |
| ·问题描述 | 第32页 |
| ·模型建立过程 | 第32-34页 |
| ·施工期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34-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 第4章 运营期改扩建道路地基在行车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分析 | 第42-57页 |
| ·引言 | 第42页 |
| ·动力计算原理 | 第42-43页 |
| ·数值计算模型的选取 | 第43-45页 |
| ·几何模型简介 | 第43-44页 |
| ·荷载作用模式 | 第44页 |
| ·边界条件 | 第44-45页 |
| ·标准行车荷载单次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分析 | 第45-47页 |
| ·计算模型建立 | 第45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45-47页 |
| ·标准行车荷载反复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分析 | 第47-48页 |
| ·计算模型建立 | 第47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47-48页 |
| ·标准行车荷载以不同速度反复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分析 | 第48-52页 |
| ·计算模型建立 | 第48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48-52页 |
| ·不同轴重行车荷载以相同速度反复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分析 | 第52-55页 |
| ·计算模型建立 | 第52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2-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7-58页 |
| 展望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66-67页 |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项目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