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4页 |
·溶聚丁苯橡胶 | 第11-14页 |
·第一代溶聚丁苯橡胶 | 第12-13页 |
·第二代溶聚丁苯橡胶 | 第13页 |
·第三代溶聚丁苯橡胶 | 第13-14页 |
·我国溶聚丁苯橡胶的发展 | 第14页 |
·丁苯橡胶的合成 | 第14-21页 |
·溶聚丁苯橡胶的聚合机理 | 第14-19页 |
·引发反应 | 第14-15页 |
·增长反应 | 第15-16页 |
·极性添加剂的影响 | 第16-19页 |
·溶聚丁苯橡胶的生产技术 | 第19-21页 |
·丁苯橡胶结构与性能关系 | 第21-24页 |
·苯乙烯含量 | 第22-23页 |
·乙烯基含量 | 第23页 |
·顺、反式1,4-结构含量 | 第23页 |
·相对分子质量及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 第23-24页 |
·序列结构 | 第24页 |
·自由末端 | 第24页 |
·活性阴离子聚合制备末端官能化聚合物 | 第24-32页 |
·阴离子制备末端官能化聚合物的机理 | 第25-26页 |
·官能化引发剂 | 第26-29页 |
·聚合结束封端官能化 | 第29-31页 |
·末端官能化聚合物的应用前景 | 第31-32页 |
·论文选题的立论、目的、意义 | 第32-34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4-43页 |
·主要实验原料及处理方法 | 第34-35页 |
·引发剂的制备 | 第35-37页 |
·萘锂的制备 | 第35页 |
·萘锂浓度分析 | 第35-36页 |
·双锂引发剂的制备 | 第36-37页 |
·聚合反应装置(反应装置及聚合工艺流程图) | 第37-41页 |
·实验室小规模聚合装置 | 第37-39页 |
·2L反应釜小试聚合装置 | 第39-41页 |
·产品测试与分析 | 第41页 |
·微观结构与共聚组成的测试 | 第41页 |
·分子量及其分布测试 | 第41页 |
·聚合物力学性能及动态性能测试方法 | 第41-43页 |
·性能测试样品的制备 | 第41-42页 |
·力学性能测试 | 第42页 |
·动态性能测试 | 第42页 |
·加工性能测试 | 第42-43页 |
第三章.结果与讨论 | 第43-70页 |
·双锂引发剂的合成 | 第43-45页 |
·双活性中心SBR的合成 | 第45-51页 |
·共聚组成 | 第47页 |
·序列结构 | 第47-49页 |
·微观结构 | 第49-51页 |
·分子量及分布 | 第51页 |
·叔丁基二苯基氯硅烷封端SBR的的制备和表征 | 第51-53页 |
·叔丁基二苯基氯硅烷封端SBR的的制备 | 第51-52页 |
·叔丁基二苯基氯硅烷封端SBR的的表征 | 第52-53页 |
·反应条件对端叔丁基二苯基硅烷SBR封端效率的影响 | 第53-57页 |
·封端剂加入量 | 第53-54页 |
·反应时间 | 第54-55页 |
·反应温度 | 第55-56页 |
·SBR相对分子质量 | 第56页 |
·SBR的端基结构 | 第56-57页 |
·聚合反应放大效应 | 第57页 |
·叔丁基二苯基氯硅烷封端SBR的性能 | 第57-62页 |
·胶样分子结构参数 | 第57页 |
·物理机械性能 | 第57-58页 |
·动态力学性能 | 第58-59页 |
·聚合物-填料作用 | 第59-60页 |
·硫化性能 | 第60-61页 |
·电阻率 | 第61-62页 |
·γ-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封端SBR | 第62-70页 |
·γ-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封端SBR的制备 | 第62页 |
·γ-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封端SBR的表征 | 第62-63页 |
·聚合物-白炭黑作用 | 第63-64页 |
·微观形态结构分析 | 第64-65页 |
·γ-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封端SBR的物理机械性能 | 第65-67页 |
·γ-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封端SBR的动态力学性能 | 第67-70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76页 |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