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X镇女性流动人口的生殖健康研究--基于健康公平的视角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 一、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 第8-10页 |
| (一) 研究的缘起 | 第8-9页 |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 (一) 国外相关研究回顾 | 第10-15页 |
| (二) 国内相关研究回顾 | 第15-16页 |
| (三) 简单评价 | 第16-18页 |
| 三、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理论支持 | 第19-31页 |
| 一、核心概念 | 第19-21页 |
| (一) 女性流动人口 | 第19-20页 |
| (二) 生殖健康 | 第20页 |
| (三) 健康公平 | 第20-21页 |
| 二、调查地点与研究方法的选取 | 第21-23页 |
| (一) 调查地点的选取 | 第21-22页 |
| (二) 研究方法的选取 | 第22-23页 |
| 三、理论支持 | 第23-30页 |
| (一) 社会公平理论 | 第23-25页 |
| (二) 健康公平理论 | 第25-28页 |
| (三) 健康公平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第28-30页 |
| 四、研究对象的选择和情况介绍 | 第30-31页 |
| (一) 资料收集 | 第30页 |
| (二) 样本概述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女性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状况 | 第31-43页 |
| 一、个人基本情况 | 第31-34页 |
| (一) 年龄及流出地 | 第31页 |
| (二) 受教育程度 | 第31-32页 |
| (三) 职业以及收入水平 | 第32-33页 |
| (四) 婚姻状况 | 第33-34页 |
| 二、经期保健及基本健康状况 | 第34-36页 |
| (一) 月经初潮及知晓情况 | 第34页 |
| (二) 妇科状况 | 第34-35页 |
| (三) 婚检状况 | 第35-36页 |
| 三、怀孕和生育状况 | 第36-39页 |
| (一) 怀孕状况 | 第36-37页 |
| (二) 避孕状况 | 第37-38页 |
| (三) 生产状况 | 第38-39页 |
| 四、技术服务状况 | 第39-41页 |
| (一) 获得药具的途径 | 第39页 |
| (二) 计划生育手术状况 | 第39-40页 |
| (三) 避孕意识与避孕知识 | 第40-41页 |
| 五、其他生殖健康知识获取和需求状况 | 第41-43页 |
| (一) 性病、艾滋病知晓情况 | 第41页 |
| (二) 生殖健康知识需求状况 | 第41-43页 |
| 第四章 女性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3-57页 |
| 一、影响女性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的个人因素 | 第43-48页 |
| (一) 收入水平较低,直接影响生殖健康状况 | 第43-44页 |
| (二) 教育水平不高,生殖健康意识淡薄 | 第44-46页 |
| (三) 婚姻状况不同,生殖健康服务选择有差异 | 第46-48页 |
| 二、影响女性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的制度因素 | 第48-54页 |
| (一) 财政投入制度 | 第48-51页 |
| (二) 户籍制度 | 第51-52页 |
| (三) 社会保障制度 | 第52-54页 |
| 三、影响女性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状况的文化因素 | 第54-57页 |
| (一) 性别角色 | 第54-55页 |
| (二) 生育文化 | 第55-57页 |
| 第五章 改善女性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状况的路径选择 | 第57-61页 |
| 一、构筑女性流动人口的生殖健康体制防护网 | 第57-58页 |
| 二、建立容反馈和提供咨询双向的反应机制 | 第58页 |
| 三、切实保障女性流动人口的生殖权利 | 第58-59页 |
| 四、提高女性流动人口自身素质 | 第59-61页 |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讨论 | 第61-64页 |
| 一、基本结论 | 第61页 |
| 二、创新与不足 | 第61-62页 |
| (一) 健康公平的视角 | 第61-62页 |
| (二) 资料收集与内容分析 | 第62页 |
| 三、有待探讨的问题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9-70页 |
| 附录 | 第70-88页 |
| 后记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