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生长发育及芍药苷和苯甲酸累积规律研究
|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3页 |
| 缩略词 | 第13-14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 1 芍药本草考证 | 第14-16页 |
| ·基源考证 | 第14-15页 |
| ·品种辨别 | 第15-16页 |
| 2 芍药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 ·芍药分类研究 | 第16页 |
| ·芍药种质资源现状 | 第16-17页 |
| 3 芍药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 ·芍药化学成分研究 | 第17-18页 |
| ·单萜类化合物 | 第17页 |
| ·三萜类化合物 | 第17页 |
| ·黄酮类化合物 | 第17页 |
| ·其它成分 | 第17-18页 |
| ·芍药化学成分测定方法研究 | 第18页 |
| ·单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研究 | 第18-19页 |
| 4 芍药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 5 芍药栽培研究进展 | 第20-24页 |
| ·观赏芍药栽培研究 | 第20-21页 |
| ·药用芍药栽培研究 | 第21-24页 |
| ·繁殖技术 | 第21页 |
| ·营养生理研究 | 第21-22页 |
| ·合理采收期研究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芍药生长发育节律研究 | 第24-34页 |
| 第一节 不同生长年限芍药物候期及农艺学性状观察 | 第25-2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 ·试验地概况及材料 | 第25页 |
| ·方法 | 第25-2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6-28页 |
| ·生育期划分 | 第26页 |
| ·物候期观测结果 | 第26-27页 |
| ·不同生长年限农艺性状分析 | 第27-28页 |
| 3 讨论 | 第28-29页 |
| ·生长规律 | 第28页 |
| ·泌蜜现象 | 第28页 |
| ·结实率低、种子发芽率低现象 | 第28-29页 |
| 第二节 芍药的生长动态变化观察 | 第29-34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2页 |
| ·地上部生长变化 | 第29-31页 |
| ·植株高度变化 | 第29-30页 |
| ·茎生长变化 | 第30页 |
| ·叶片生长变化 | 第30-31页 |
| ·花蕾生长变化 | 第31页 |
| ·地下根部生长变化 | 第31-32页 |
| 3 讨论 | 第32-34页 |
| 第三章 芍药泌蜜生理现象研究 | 第34-46页 |
| 第一节 芍药泌蜜特性初步研究 | 第35-4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 ·材料 | 第35页 |
| ·方法 | 第35-36页 |
| ·泌蜜量及糖浓度测定 | 第35-36页 |
| ·不同生境的泌蜜量测定 | 第36页 |
| ·不同时段的泌蜜量测定 | 第36页 |
| ·不同发育阶段泌蜜量测定 | 第3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1页 |
| ·泌蜜部位 | 第36-37页 |
| ·芍药泌蜜特性 | 第37-41页 |
| ·芍药个体生长差异与泌蜜量的关系 | 第37-39页 |
| ·不同发育阶段与泌蜜量的关系 | 第39-40页 |
| ·不同时段与泌蜜量关系 | 第40页 |
| ·不同生境与泌蜜量的关系 | 第40-41页 |
| 3 讨论 | 第41页 |
| 第二节 芍药蜜腺的形态解剖学研究 | 第41-46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1-42页 |
| ·泌蜜部位观察 | 第41页 |
| ·扫描电镜观察 | 第41页 |
| ·组织切片观察 | 第41页 |
| ·超微结构观察 | 第41-4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4页 |
| ·芍药泌蜜现象 | 第42页 |
| ·叶蜜腺 | 第42-43页 |
| ·叶蜜腺SEM观察 | 第42页 |
| ·叶蜜腺组织切片观察 | 第42-43页 |
| ·叶蜜腺超微结构观察 | 第43页 |
| ·花蜜腺 | 第43-44页 |
| ·花蜜腺组织切片观察 | 第43页 |
| ·花蜜腺的超微结构观察 | 第43-44页 |
| 3 讨论 | 第44-46页 |
| ·芍药蜜腺分类与功能 | 第44页 |
| ·芍药蜜腺结构与泌蜜方式 | 第44页 |
| ·芍药蜜汁运输途径 | 第44页 |
| ·芍药蜜腺与其分类地位 | 第44-46页 |
| 第四章 芍药种子内源抑制物质活性的研究 | 第46-5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 ·材料 | 第47页 |
| ·方法 | 第47-48页 |
| ·种子形态与结构观察 | 第47页 |
| ·种子胚乳、种皮抑制物质粗提物制备 | 第47页 |
| ·种子胚乳、种皮粗提物的抑制活性生物测定 | 第47页 |
| ·粗提物对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47页 |
| ·胚乳、种皮乙醚提取液制备及纸层析、分段生物测定 | 第47-48页 |
| ·种胚离体培养 | 第4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1页 |
| ·芍药种子的形态特征 | 第48页 |
| ·内源抑制物质活性与粗提物浓度的关系 | 第48-49页 |
| ·粗提物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49页 |
| ·乙醚提取液及乙醚萃取残液层析谱各区段活性比较 | 第49-51页 |
| ·种胚离体培养 | 第51页 |
| 3 讨论 | 第51-52页 |
| 第五章 芍药苷及苯甲酸累积规律研究 | 第52-62页 |
| 第一节 芍药中芍药苷的提取工艺及其累积规律研究 | 第53-57页 |
| 1 仪器与材料 | 第53-54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53-54页 |
| ·材料 | 第54页 |
| 2 方法与结果 | 第54-57页 |
| ·检测方法 | 第54-55页 |
|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54页 |
|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54页 |
| ·色谱条件 | 第54-55页 |
| ·线性关系考察 | 第55页 |
| ·精密度试验 | 第55页 |
| ·回收率试验 | 第55页 |
| ·提取方法与结果 | 第55-57页 |
| ·正交试验法 | 第55-56页 |
| ·采用优化提取工艺对3种加工品芍药苷含量比较 | 第56-57页 |
| ·不同生长年限芍药根中芍药苷含量比较 | 第57页 |
| ·不同器官中芍药苷含量比较 | 第57页 |
| 3 讨论 | 第57页 |
| 第二节 芍药不同加工品苯甲酸含量分析 | 第57-62页 |
| 1 仪器与材料 | 第57-58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57-58页 |
| ·样品采收处理 | 第58页 |
| 2 方法与结果 | 第58-59页 |
| ·对照品溶液制备 | 第58页 |
| ·供试品提取液制备 | 第58页 |
| ·标准曲线绘制 | 第58页 |
| ·精密度试验 | 第58-59页 |
| ·回收率试验 | 第59页 |
| ·样品的测定 | 第59页 |
| 3 讨论 | 第59-62页 |
| 全文结论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 附录 | 第70-76页 |
| 发表论文 | 第76-78页 |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