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综合疗法对2型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临床观察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一、中医文献研究 | 第10-12页 |
(一) 古代文献 | 第10页 |
(二) 病因病机 | 第10-11页 |
(三) 辨证治疗与实验研究 | 第11-12页 |
二、现代医学研究 | 第12-18页 |
(一) 诊断标准 | 第12-13页 |
(二) 发病机制及与相关因子的关系 | 第13-14页 |
(三) 治疗 | 第14-18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18-25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8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18-19页 |
(一) 病例来源 | 第18页 |
(二) 诊断标准 | 第18页 |
(三) 纳入标准 | 第18页 |
(四) 排除标准 | 第18-19页 |
(五) 剔除标准 | 第19页 |
(六) 脱落标准 | 第19页 |
(七) 血脂纳入标准 | 第19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一) 导入期处理 | 第19页 |
(二) 分组方案 | 第19页 |
(三) 对照方法 | 第19-20页 |
(四) 一般生活方式干预的方法 | 第20-21页 |
(五) 观察指标 | 第21-22页 |
(六) 药物服用细则 | 第22页 |
四、数据处理 | 第22页 |
五、一般资料 | 第22-23页 |
六、结果分析 | 第23-25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25-27页 |
一、糖耐量减低发病现状 | 第25页 |
二、糖耐量减低的病因病机及防治措施 | 第25-26页 |
三、滋肾降糖丸的作用机理 | 第26页 |
四、展望 | 第26-27页 |
第四部分 结语 | 第27-28页 |
结语 | 第27页 |
不足 | 第27-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1页 |
附录:IGT代谢控制指标 | 第31-32页 |
致谢 | 第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