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地理论文--中国地理论文--专类地理论文--历史地理论文

明清时期重庆“八景”分布及其文化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绪论第8-12页
 一、 相关概念的说明第8页
 二、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第8-9页
 三、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第9页
 四、 相关学术研究回顾第9-12页
第一章、"八景"现象概说第12-17页
 一、"八景"的概念第12页
 二、"八景"的历史发展过程第12-14页
  (一)、数字"八"的运用第12-13页
  (二)、"八景"的起源第13-14页
  (三)、"八景"的发展与传播第14页
 三、"八景"产生的社会原因第14-15页
 四、构建"八景"的过程及意义第15-17页
第二章、明清重庆地区"八景"的分布、特点及其变迁第17-67页
 一、明清重庆地区"八景"的分布第17-63页
  (一)、合川八景的分布第17-22页
  (二)、潼南八景的分布第22页
  (三)、铜梁八景的分布第22-24页
  (四)、璧山八景的分布第24-28页
  (五)、永川八景的分布第28-29页
  (六)、江津八景的分布第29-31页
  (七)、荣昌八景的分布第31-34页
  (八)、綦江八景的分布第34-35页
  (九)、巴县十二景的分布第35-37页
  (十)、渝北十景的分布第37-39页
  (十一)、长寿八景的分布第39-40页
  (十二)、涪陵八景的分布第40-41页
  (十三)、武隆八景的分布第41-42页
  (十四)、南川八景的分布第42-43页
  (十五)、彭水八景的分布第43-44页
  (十六)、黔江十二景的分布第44-46页
  (十七)、酉阳八景的分布第46-47页
  (十八)、秀山四景的分布第47页
  (十九)、丰都八景的分布第47-48页
  (二十)、垫江八景的分布第48-49页
  (二十一)、梁平八景的分布第49-52页
  (二十二)、石柱八景的分布第52-53页
  (二十三)、万州十景的分布第53-55页
  (二十四)、开县八景的分布第55页
  (二十五)、云阳八景的分布第55-56页
  (二十六)、奉节十二景的分布第56-60页
  (二十七)、巫山八景的分布第60-62页
  (二十八)、巫溪八景的分布第62-63页
  (二十九)、城口八景的分布第63页
 二、明清重庆地区"八景"分布的特点第63-64页
 三、明清重庆地区"八景"的变迁及其原因第64-67页
第三章、重庆地区"八景"现象的文化内涵第67-75页
 一、重庆地区"八景"中的景象内容第67-70页
  (一)、重庆地区"八景"中的自然景象内容第67-68页
  (二)、重庆地区"八景"中的人文景象内容第68-69页
  (三)、重庆地区"八景"的景象内容的特点第69-70页
 二、重庆地区"八景"中的文化内容第70-72页
  (一)、重庆地区"八景"中的风水文化第70-71页
  (二)、重庆地区"八景"中的龙凤文化第71-72页
  (三)、重庆地区"八景"中的盐文化第72页
 三、重庆地区"八景"的命名规律第72-73页
 四、重庆"八景"文化对重庆城市建设的启示第73-75页
  (一)、"八景"文化之"形"的启示第74页
  (二)、"八景"文化之"质"的启示第74-75页
结语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1页
插图资料来源第81-84页
附表第84-91页
后记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宋代夔州路砦堡地理考
下一篇:明代长江三峡乡镇里地理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