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有型犯罪的立法问题研究
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持有型犯罪基本概念厘定 | 第11-20页 |
(一) 刑法上持有的内涵 | 第11-15页 |
1. 持有内涵的争议 | 第11-12页 |
2. 持有内涵的辨定 | 第12-15页 |
(二) 持有型犯罪内涵与外延的分歧考辨 | 第15-20页 |
1. 持有型犯罪内涵的分歧与辨定 | 第15-17页 |
2. 我国刑法中持有型犯罪的外延界定 | 第17-20页 |
二、持有型犯罪的立法意蕴 | 第20-25页 |
(一) 持有型犯罪的立法依据 | 第20-23页 |
1. 持有型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 | 第20-21页 |
2. 人权保障和社会保护的制衡 | 第21-23页 |
(二) 持有型犯罪的立法价值 | 第23-25页 |
1. 严密刑事法网,遏制关联犯罪 | 第23页 |
2. 降低控诉成本,确保追诉效率 | 第23-25页 |
三、持有型犯罪立法概况考察 | 第25-34页 |
(一) 境外持有型犯罪的立法概况 | 第25-28页 |
1. 大陆法系国家(地区)的立法规定 | 第25-27页 |
2. 英美法系国家(地区)的立法规定 | 第27-28页 |
(二) 我国持有型犯罪的立法概况 | 第28-30页 |
1. 古代刑法中的规定 | 第28-29页 |
2. 近现代刑法中的规定 | 第29-30页 |
(三) 中外持有型犯罪的立法规定比较 | 第30-34页 |
1. 持有型犯罪的犯罪对象 | 第30-32页 |
2. 持有型犯罪的类型划分 | 第32-34页 |
四、我国持有型犯罪的立法缺陷与完善 | 第34-49页 |
(一) 现行刑法中持有型犯罪的立法缺陷 | 第34-39页 |
1. 犯罪主体缺失 | 第34-35页 |
2. 个罪罪状表述不科学 | 第35-36页 |
3. 法定刑配置不协调 | 第36-38页 |
4. 罪名确定不规范 | 第38-39页 |
5. 遗漏部分持有型犯罪 | 第39页 |
(二) 完善持有型犯罪应遵循的原则 | 第39-41页 |
1. 谦抑性原则 | 第40页 |
2. 和谐性原则 | 第40-41页 |
3. 准确性原则 | 第41页 |
(三) 完善持有型犯罪的具体构想 | 第41-49页 |
1. 增加犯罪主体 | 第41-42页 |
2. 调整罪状设计 | 第42-43页 |
3. 合理配置法定刑 | 第43-44页 |
4. 规范罪名确定 | 第44页 |
5. 增补新型持有型犯罪 | 第44-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